胸怀大局 扎根大众——全媒体时代蹲点调查的优化提升
调查研究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优良传统,是新闻工作者的一项基本功。蹲点调研作为一种经典调研方式,具有其穿越空间穿透时代的力量。
全媒体传播时代,新闻工作者面对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如何在报道中实现上能把握时代脉搏聚焦中心工作,下则通达社情民意回应热点难点问题?怎样使报道求深、求实、求细、求准、求效,蹲得下去又站得起来,使每一篇新闻作品有深度有力度有温度?
大众日报《蹲点调查》栏目深耕调查研究报道,对蹲点调查报道策划、选题、角度切入等作了一些探索和思考。
蹲点调查定位三个“聚焦”
为做好“蹲点调查”,大众日报完善机制、配强队伍、增强力度,推动蹲点调查报道提质升级。基于以扎实厚重的调查新闻实现有效舆论引导这一目标,栏目提出“行文五千,必蹲七天”,要求采写每篇报道的记者至少蹲点采访一周,不少调查报道蹲点1个月。广大记者编辑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百姓,在蹲点调研中把握社情民意,采写大量反映时代精神、贴近百姓生活、引起广泛共鸣的产品。
明确“蹲点调查”的定位:聚焦工作的重点亮点来蹲点,聚焦基层的痛点难点来蹲点,聚焦社会的热点焦点来蹲点。记者通过蹲点调查,努力把情况摸清、问题找准、对策提实,既为相关部门科学决策、有效施策提供重要参考,又有效提升党媒报道传播力影响力。
一是聚焦工作重点亮点,让主题报道接地气聚人气。“报道什么、不报道什么,多宣传什么、少宣传什么,都要从大局出发,体现大局要求。”蹲点调查报道在大局中定位,多让事实说话、多让感情说话,使重点亮点报道接地气聚人气。2023年初,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工业稳增长和高质量发展面临新挑战。春节后山东召开加力提速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对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部署。作为工业大省,山东工业经济发展,各方高度关注。大众日报派出4路记者,奔赴16个县(市、区)开展一线调研。刊发题为《攻坚“变轨”,竞逐新赛道》《“链”出发展新活力》近2万字深度报道及望岳谈网评和“蹲点故事”等产品,被500多家媒体转发,同时报道提出的问题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并推动解决。
二是聚焦基层痛点难点,推进急难愁盼问题解决。做好新时代调查研究工作必须增强问题意识,找准问题、有的放矢。树立问题意识,摒弃“惯性思维”,记者带着问题去蹲点,报道专业性增强,解决新闻宣传套路化、模式化、浅表化问题。
每年冬天,供暖都成为群众关心的头等大事,大众日报“蹲点调查”栏目每年关注,相继推出了《保供暖,如何向工业要更多“余热”》《农村清洁取暖,如何用得起、可持续》《消除“无形杀手”》《城市“寻热”》等多篇深度报道,将微观之“细”与宏观之“重”有机结合,聚焦民生实事,回应百姓关切,推动了相关问题解决。
三是聚焦社会热点焦点,传递理性声音。强化社会热点焦点引导,掌握新闻信息传播主动权,是新闻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重要课题。蹲点调查在众声喧哗中发出真实客观权威声音,对做好热点引导有重要作用。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也是公众关注的热点。2023年上半年山东出现小麦冻害和小麦枯黄等。大众日报监测到相关信息之后,迅速分析研判,第一时间派记者到多个产粮大县深入调研,推出《产粮大县的“一年之计”》《高标准农田,建管用各有一本账》等3万字深度调查报道和大量新媒体产品,用深度调查进行舆论引导。围绕热点焦点话题,蹲点调查透过现象看问题,既讲清“怎么看”又回答“怎么办”,传递理性声音,凝聚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的强大正能量。
强化蹲点调查的三个机制
把深化调查研究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在制度化上下功夫,建立完善调查研究报道长效机制,以制度机制创新确保深度调查研究成为采编人员的行动自觉。
一是完善策划选题机制。互联网时代,热点事件层出不穷,舆情瞬息万变。能否快速准确研判热点事件属性、重要程度、走向趋势,能否实现精准选题,这决定了深度调查报道的成败。
实现热点监测研判实时化,并发挥党报优势,选题“顶天立地”。政治优势、政策优势是党报传统竞争优势,而长期一线调查研究,能够增强记者对社情民意的把握能力。蹲点调查栏目将这两者紧密结合,落实到舆情研判和选题全过程,既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又分析研判网络舆情、基层民情,让蹲点调查选题更连“天线”接“地气”。
成立热点引导调查条线,把调查报道作为提升舆论引导力的关键内容。日常运行中,大众日报舆论监督部(应急报道组)牵头,多部门参与,提高调查报道整体性、协调性、聚光度。确定“移动优先”的原则,强化策采编发全媒体全流程统筹,跨行业跨部门重磅调查报道推进更加顺畅。
改进重点选题机制。一是建立“舆情监测—分析研判—产品策划—采制发布—效果监测—效能评估”闭环机制,综合利用人工筛选、大数据、智能分析等多重手段,对热点事件实施动态监测,组织人员第一时间开展分析研判,合力优化蹲点调查报道策划统筹,提高蹲点调查报道选题科学性和准确性。2023年以来,围绕电动车充电桩、消费券、特色小店、建筑垃圾、直播带货等多个热搜话题切入,展开调查并推出深度报道。
二是快速采写机制。全媒体环境下,信息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一些热点话题稍纵即逝,这对蹲点调查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只有抓住时间窗口,提高快速反应能力,让厚重报道更快速推出,才能于众声喧哗中立主导,在多元多样中谋共识。
蹲点调查从找选题、调研到成稿,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如何既快速采制又调查深入,对采制团队提出更高要求。在具体操作中,采取团队作战模式,针对热点话题,派出多路记者分赴多地采访,以提高报道时效性。
三是报道专业化机制。新闻采访就像“打井”,只有足够深入,才能打出“活水”。大众日报有“长期稳定跑口”的传统,也鼓励调查记者建立自己的“深井”,这个深井,既可以是一个领域,也可以是一个地域或一个采访对象,努力成为专家型记者。这要求记者在采访中既专注于调查研究,又注意研究政策,并对政策预期作出前瞻判断,从而增强新闻发现力,让调查报道更有预见性,起到更好作用。
同时,部门主任、编辑部资深记者等作为指导老师,从编辑部选取年轻记者,组成师徒小组,指导老师从选题、采写、改稿、新媒体产品衍生等各环节,对年轻记者悉心指导。遇到重大采访题目,通过举行跨部门的选题策划会、与专家学者深入探讨等,提高报道专业性。
做好蹲点调查的三重思考
一是提升引导力需要深调查。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舆论引导权。在全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技术与传播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传播渠道众多、碎片化的信息铺天盖地,更需要传统主流媒体发挥专业优势,挖掘更多有温度有深度有高度的优质内容,以内容优势塑造竞争优势。
在《蹲点调查》栏目运行实践中我们深刻认识到,蹲点调查报道是获取优质内容、发挥专业优势、提升传统主流媒体公信力的有效途径。党媒要在新媒体语境下提升引导力,就必须立足自身优势,强化调查能力,以深度、专业、权威赢得舆论引导主动权。越是复杂热点越需俯下身,用调查报道给出冷静判断;越是社会焦点越需沉下心,用一线调查作出理性引导。
提升引导力,要对舆论场有深刻认知和准确判断,把握事件背后的民意,研判舆情走向,而这离不开对基层深入了解。以蹲点调查栏目为依托,记者通过在车间码头、田间地头、市场社区的采访观察体验,了解群众所盼所急,深化社情民意把握,更加深刻把握政策所向与基层所盼,将政策与现实比对,对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情况深入调查,便于针对性作出舆论引导。
调查报道,带着问题调查,更尊重事实、发现事实、运用事实,让党媒报道专业性增强,实效性提高,用厚重扎实的一线新闻调查,凝聚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的正能量。《蹲点调查》聚焦实践遇到的突出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强烈的问题意识,让调查报道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直面问题、研究问题、回答问题,从而积极推动问题的解决。
二是新媒体时代蹲点调查要兼顾快与深。
时效性是新闻产品核心的竞争力之一,对于调查类报道来说,虽然从知悉事实—了解因果—提炼观点—完成写作的全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但时效性仍然是作品的重要考量要素之一。
为了推出更鲜活更及时的报道,大众日报从多个层面发力,提升调查类报道的时效。
机制入手,实现热点监测研判实时化、日常化。综合利用人工筛选、大数据、智能分析等多重手段,对热点事件实施动态监测,组织人员第一时间开展分析研判,合力优化热点事件报道的策划统筹。
具体操作,采取团队作战模式,针对热点话题,派出多路记者分赴多地采访,以提高报道时效性。快速机动的背后,是平时的扎实准备。依托常态运行机制,大众日报在一次次热点事件、突发事件发生时迅速响应。在团队人员构成上,老中青搭配,队伍既有经验又有闯劲。同时,内部打通,多方联动,形成合力。
对于重磅蹲点调查产品推出前的时间,大众日报第一时间推出基于信息整合和电话采访的“轻深度”新闻产品以及网络评论。今冬哈尔滨旅游爆火之后,大众日报第一时间推出轻深度产品《接棒淄博,哈尔滨为何成为网红城市新顶流》《从哈尔滨城市品牌出圈谈起:重视本地魅力、叫响社媒传播》等,以及《哈尔滨爆火,冬日顶流非一日建成》《哈尔滨的爆火和山东的两个“800万”》等网评产品,同期派出记者前往哈尔滨蹲点采访推出蹲点报道,如《“苍蝇小馆”的待“且”之道》《哈尔滨爆火后的铁锅炖店:为游客调整口味客流量翻倍》《哈尔滨市民组团当起“主播”》等实地自采稿件,同时推出多篇“观澜亭”网评,形成对热点事件“轻深度+网评+深调查”的立体报道格局。
三是蹲点调查既要胸怀大局又要扎根大众。
调查报道篇幅长、分量重、影响大,实际操作过程中如何确保每一篇报道经得住时间的检验。如何做到这一点?我们认为应该既胸怀大局又扎根大众,既围绕中心选题又贴着民心调查。四年来,“蹲点调查”栏目坚持每周出版一期,共推出200余篇重磅报道,涵盖工业经济、民营经济发展、乡村振兴、粮食安全、民生热点、消费热点等多个重要领域,做到微观与宏观有机结合,带着问题做报道,通过调查深入求解,给人启发,推动工作,引导舆论。
调查类报道具有严谨严肃的特点,一篇数千字长篇深度报道,如何让读者愿意看乐意读?
首先要从百姓视角切入,用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好百姓身边事。蹲点调查注重更“贴近”。孩子在校怎样午睡看似是小事,却是学生、家长和老师关心的大事。蹲点调查推出《一张午睡小床,如何更好安放》,让各方人物讲述各自故事。这样的故事,让受众感同身受,与报道中人物的喜与乐、愁与盼形成共鸣共情。
其次是专业问题通俗化。科技、经济报道专业性强,有一定阅读门槛,蹲点调查栏目强调“深入浅出”。记者就国际首套全海深海底沉积物力学特性原位测试装置“美吉号”,推出《给万米海底“把脉”》,文中将“复杂深海工程地质环境原位长期监测装备”比作“给海洋戴上了手环,可以长期连续监测它的血压和脉搏”。这种“深入浅出”的讲述,让专业报道活起来。
三是通俗化传播。让厚重调查“轻量化”。蹲点调查栏目打造“1+N”传播矩阵,即以深度调查重磅报道为引领,同步在两微一端推出精读版、蹲点小故事、短视频影记、网络评论等新媒体产品……深度调查报道立体化传播,取得“大珠小珠落玉盘”之效。2023年下半年,有关预制菜的讨论又热了起来。对于这个产业,既有热讨论,也有冷思考,大众日报推出了一组关于预制菜产业调查的全媒报道:在报纸刊发5000字深度报道《“冷”“热”交汇预制菜》,客户端同步推出《长图丨万亿级“硬菜”来袭!你的胃,山东承包了》《观澜亭丨烹好预制菜,不能只靠“猛火”》《数据说|预制未来——从砧板到流水线的美食革命》以及3篇蹲点故事和蹲点影记等十余件新媒体产品。从产品形态上,文字、图片、视频等种类丰富,从传播层次上由快到慢、由浅及深,报端结合,形成了较强的报道声势。
传媒评论:https://mp.weixin.qq.com/s/xvZJ_ehFPaigQdE7ShgPWA?poc_token=HBGT4WWjfqiUEgWOcMCf8s6FEz45fLpMw1AVTl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