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言良语:媒体经营的系统性变革
在数字化、全球化、用户需求变革等多重压力下,传媒行业的系统性变革已成媒体生存发展的必然选择。而不能拖累全局的传媒经营,系统性变革其实早已开启。
底层逻辑重构和价值体系重塑,使媒体从“内容供应商”转型“服务供应商”,再升级为“数字生态运营商”,在构建“信息+服务+社交+商业”的复合价值模型中,谁也不敢停下创新的脚步。以浙报集团、齐鲁一点等为代表的传统报媒的科技转型,其收入结构发生了剧变。
传媒经营在系统性变革中,首先要求商业模式必须探索“三层盈利模型”:基础内容层(免费)+专业服务层(订阅)+生态平台层(B端合作)。而新型收入结构比例目标包括广告、用户付费(数据与版权等)、生态收入占比也得及时调整。
传媒经营的另一项变革,是核心能力的再造,即技术中台建设,搭建“5T融合架构”:内容技术(CT)+数据技术(DT)+传播技术(ST)+交易技术(TT)+信任技术(BT)。毫无疑问,围绕中台建设的投入含技术研发,在营收中需要占一定的比重。传媒的数据资产运营亦应列入重点,建立用户ID体系,实现“三个100%”:100%可识别、100%可触达、100%可分析。探案数据应用成熟度的路径,则应包括描述性分析→预测性分析→处方性分析→自主性系统。
竞争日趋激烈,机遇稍纵即逝。严酷的市场环境,迫使传媒加快营造细胞型组织架构,打破传统陈旧的部门制,组建快速反应“特种部队式”项目单元,管理上最大限度实现扁平化,管理层级控制在3级以内,决策链路大大缩短才行。
传媒经营人才结构的升级成眼下当务之急,新型人才配比如何实现技术+运营+内容+商业?其比例各媒体当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确定。而在此过程中,传媒机构尤应提升数字领导力,加大对管理层数字化营销培训的力度和投入。
运营体系重构的目的,在于智能内容工厂建设,实现“三个自动化”:选题生成(AI辅助)、内容生产(人机协作)、分发作业(算法驱动),生产效率目标。传媒经营加快场景化产品矩阵的建设,不断开发“时空适配”产品:随时(碎片/整块)+随地(固定/移动)+随需(信息/交易/社交),实现产品迭代周期压缩,A/B测试常态化。
传媒生态化应注重跨界融合战略,构建“传媒+”生态圈:教育、金融、政务、电商等垂直领域,对合作伙伴数量和质量均应有明确的指标,每年新增战略级合作伙伴数应量化考核。
在基础设施赋能方面,开放媒体中台能力,使内容审核系统、用户画像系统、传播分析系统等的技术输出收入占比逐步提升。
系统性变革不是单一环节的优化,而是需要同时在战略定位、商业模式、组织形态、技术架构、人才结构等维度进行协同变革。传媒机构需要建立“变革资产负债表”,既要有破釜沉舟的决心,也要有持续迭代的耐心,在动态平衡中完成蜕变。最终实现的不是简单的数字化转型,而是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型基础设施运营商。
在一线工作的同仁体会一定比我们更深,研究得也更透。拙文拙见权当抛砖引玉之“砖”,期待诸君探案前行的新成果不断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