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生态闭环赋能党媒转型——以来宾市融媒体中心为例
作为入选《中国新闻年鉴》的典型案例,广西来宾市融媒体中心(以下简称“来宾融媒”)打造的“内容生产—人才培养—商业变现”AI生态闭环模式,已形成可量化的转型成效:2024年经营收入同比增长35.6%,AI内容日均产出量增长9倍。本文通过实证分析与理论推演,系统解构其转型路径,从技术社会学视角拓展基层媒体转型的理论边界。
AI技术赋能内容生产的核心优势
技术平权:突破资源约束的轻量化创新。地市级党媒普遍面临技术研发投入不足的问题,AI技术的普惠性特征提供了“换道超车”的可能性。来宾融媒通过整合开源算法与云计算资源,以低成本实现技术能力提升,利用DeepSeek等开源工具构建“文生图—图生视频”基础能力矩阵,避免了高额研发成本。此外,通过与科技公司合作研发“来融数字人”,实现了电视大屏播报新闻,开创了广西地市级媒体先河。这种“借力开源技术+区域协同创新”的模式,使技术薄弱地区媒体能够以轻量化投入获得与中央媒体等效的赋能效果,重塑区域传播竞争力。
人机协同:重构新闻生产的效能逻辑。AI技术与新闻生产的深度融合,推动了地市级党媒从“人力密集型”向“智能高效型”转变。来宾融媒通过智能采集层、自动化生产层、多模态创新层三个层面,实现了新闻生产效率的显著提高。例如,高考季通过大数据捕捉青年群体关注点,为人机协同创作提供精准选题框架;“AI写作工坊”实现了宣传片分镜头脚本智能生成,时政要闻5分钟自动成稿;AI配音技术使《来宾新闻》突破了传统配音的人力与时间限制;《AI·来宾》等宣传片实现了“文生图—图生视频”的全流程创新,24小时播放量突破10万。
生态构建:激活“传媒+”多元价值场景。AI技术的应用不仅局限于内容生产环节,更催生出“传媒+”多元业态的生态重构。来宾融媒通过政务服务智能化、商业服务场景化、教育培训产业化等方式,延伸了媒体的价值链。例如,AI语音交互技术嵌入政务咨询平台,提升了服务效率;“海报创意工厂”通过定制化设计吸引企业合作,将节日海报制作周期压缩至15分钟,人力成本降低70%;“来融数智商学院”开发九大AI培训课程,常态化举办“AI赋能创新创意训练营”,累计培训2000多名学员。
AI技术应用的现实挑战
技术应用:结构性瓶颈制约效能释放。地市级党媒的地域性数据规模有限,制约AI模型训练效果。 大语言模型平均18个月的迭代周期,与地市级党媒技术团队规模小、资金有限的现实形成矛盾。来宾融媒虽引入小蛙AI等技术,但在后续模型微调与本地化适配中仍面临专业技术人才不足的问题。
人才结构:断层式困境阻碍深度融合。传统采编人员转型难。地市级党媒从业人员多为传统媒体出身,知识结构偏向人文社科,对AI技术原理、算法逻辑等理解存在障碍。调研显示,来宾融媒改革初期仅10%的采编人员能熟练使用基础AI工具,多数员工对“文生图”“数字人驱动”等技术存在操作畏难情绪,知识结构转型滞后。
高端技术人才引进难。受地域经济限制,地市级党媒难以吸引AI工程师、数据分析师等专业人才。来宾融媒“AI创意工作室”虽通过跨学科组队(含Python工程师、动漫设计师等)缓解人才缺口,但核心技术岗位仍依赖外部合作。
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缺失。现有培训多停留在工具操作层面,缺乏“媒体业务+AI技术+产业运营”的跨领域培养机制。来宾融媒虽设立专项培训基金并邀请外部专家驻场指导,但系统化能力提升路径尚未成形,制约AI技术与媒体业务的深度融合。
商业变现:路径依赖导致生态失衡。传统盈利模式惯性强。广告收入仍是多数地市级党媒的主要经济来源,但互联网冲击下的传统广告呈现断崖式下降。AI 技术应用初期,内容定制、培训服务等新业务尚未形成规模效应,面临“技术投入高、回报周期长”的矛盾。
用户付费生态薄弱。在公共服务属性较强的地市级媒体生态中,用户对AI增值服务付费意愿较低。来宾融媒推出的AI课程虽吸引部分学员,但本地化知识付费产品溢价能力有限,难以支撑大规模技术投入。
跨行业协同机制不足。“传媒+”业态需要与政务部门、企业、高校等多元主体合作,但地市级党媒在资源整合能力上存在劣势,面临信任壁垒。例如,来宾融媒在拓展AI内容定制服务时,面临企业对地方媒体技术能力存疑,需通过案例积累与品牌建设逐步突破。
AI生态闭环模式的创新特征
战略定位:以“智融”破解资源约束。来宾融媒摒弃“等靠要”思维,以AI技术为转型支点,通过“全员AI素养提升计划”与“AI创意工作室”建设,实施“轻量化创新”战略,聚焦应用层创新而非底层研发,构建“小媒体大格局”的非对称竞争优势。如利用开源工具实现全流程AI制作城市宣传片,以低成本试错打开技术应用突破口,这种“精准卡位”策略为同类媒体提供了“非对称竞争”的范本。
组织创新:跨学科团队与双轨培养机制。年轻化攻坚团队。“AI创意工作室”由平均年龄28岁的8名90后骨干组成,涵盖技术、设计、采编多元背景。团队对新技术敏感度高,催生了高考季AI说唱《少年,起飞》等现象级产品,在视频号平台实现超10万播放量,体现代际优势在AI内容创新中的价值。
内培外引双轨体系。内部通过“AI学习圈”每周开展技术研讨,外部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参加行业培训,并邀请北京、浙江的媒体专家驻场指导,使团队在1年内掌握数字人驱动、多语言合成等核心技术,推动AI产品从概念走向落地。
产品矩阵:从单点突破到生态闭环。标杆产品引领。全流程AI制作的《未来之城·新来宾》宣传片引发行业关注,吸引50余家单位考察学习,形成“案例引流、合作洽谈、业务拓展”的商业链条。
三维联动生态。“来融数智商学院”将技术能力产品化,开发涵盖数字人矩阵、智能课程研发、行业解决方案的三大产品线。截至2025年5月,累计制作出158部AI产品,培训2000多名学员,形成“生产端积累案例—培训端输出经验—商业端获取收益”的闭环。这种生态模式使AI技术从成本中心转化为利润中心,2024年中心经营收入达4600万元,同比增长35.6%,验证了“技术赋能—内容增值—商业反哺”的可行性。
流程再造:全链条智能化与价值协同。“五智”生产体系。来宾融媒将AI嵌入写作、制图、视频制作、配音、翻译全流程,形成“智能采集—人机协同—多模态输出”体系。AI写作工坊实现时政新闻快速成稿,AI制图日更效率提升92%,DeepL+译员协同使国际传播抵达率提升47%,日均内容产出量增长9倍。
创意主导机制。明确记者在内容生产中的核心地位,避免技术喧宾夺主。如在防溺水AI儿歌《水边安全非儿戏》制作中,记者把控安全内核,AI完成技术执行,既保证内容价值,又提升传播效率,平衡了专业性与技术性。
AI赋能地市级党媒的优化路径
技术适配:构建“小而精”本地化技术生态。技术选型本地化。避免盲目追求“大而全”的技术布局,根据地市级党媒的实际需求筛选适配技术。聚焦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等与内容生产强相关领域,优先开发智能选题系统、本地化舆情模型、AI 辅助剪辑等工具,提升技术投入效能比。
产学研协同创新。通过“借船出海”策略弥补技术短板,与高校、科技企业共建技术联盟,联合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AI模型,共享云计算资源与算法成果,降低技术研发成本。
伦理治理体系建设。建立“AI 生成—人工核验—总编辑签发”三级审核机制,重点核查事实准确性、价值观导向与版权合规性,公开AI内容标识,保障受众知情权;设立技术伦理委员会,防范数据隐私等风险。
人才梯队:打造“三位一体”复合能力结构。领军人才柔性引进。通过柔性引进机制吸引AI领域专家,如设立“智媒创新导师”岗位,与高校合作开设“媒体AI微专业”,定向培养兼具新闻传播与人工智能知识的复合型毕业生,探索“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模式。
骨干队伍分层培训。实施“AI+”能力提升工程,对现有采编人员开展分层培训:初级班掌握基础工具使用,如AI写作、智能剪辑;中级班学习数据可视化与简单算法应用;高级班参与跨学科项目攻坚,将技术掌握情况纳入考核,激发转型动力。
青年人才实战孵化。组建“青年智媒突击队”,设立创新实验室,鼓励轻量化技术试验,发挥年轻群体的创新活力。来宾融媒“AI创意工作室”的成功经验表明,青年人才是AI创新的重要生力军。
商业模式:拓展“传媒+”多元变现路径。政务服务产品化。开发智能舆情监测、政策可视化解读等“AI+”政务解决方案,通过政府采购实现收益。例如,为应急管理部门制作AI防灾减灾科普视频,既履行媒体社会责任,又创造政务服务收入。
垂直领域定制服务。面向企业、景区、学校等主体,推出AI内容定制包,如为企业制作智能招聘海报、产品宣传短视频,为景区开发AI虚拟导游,为学校提供AI教学课件、校园文化IP设计等。
知识付费与跨界融合。打造“媒体AI培训品牌”,开发线上课程与线下工作坊,面向基层媒体、政企宣传部门提供定制化培训,提升品牌影响力与知识变现能力;探索“AI+文旅”“AI+教育”等跨界业态,如与旅游部门合作开发AI文旅推荐系统,基于用户画像生成个性化旅游攻略;与职业院校合作开展AI技能培训,共建实训基地。通过跨行业资源整合,将媒体的内容优势与技术能力转化为多元商业价值。
来宾融媒的实践表明,地市级党媒通过构建“内容生产—人才培养—商业变现”的AI生态闭环,在资源约束条件下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从技术工具应用到系统性生态构建的跨越式转型。这一模式的核心在于通过“政治属性、技术效能、市场价值”的三维平衡,探索出一条符合基层媒体实际的智媒转型路径,验证了“技术赋能—内容增值—商业反哺”闭环逻辑的可行性。未来需进一步强化技术适配的精准性、人才培养的系统性与商业模式的创新性,在坚守政治属性的前提下释放AI技术效能。随着技术迭代与生态完善,地市级党媒有望成为基层治理智能化的重要参与者与区域数字经济的新兴驱动力量。
(作者韦慧兰系来宾市融媒体中心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