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的快速迭代与媒介融合深刻改变了公众的内容消费方式,信息获取更为便捷的同时,碎片化、娱乐化的内容传播模式压缩了公众深度阅读与系统思考的空间,文化价值传承也面临符号化与浅层化的风险。在此背景下,主流媒体融合实践为文化的价值重塑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与探索空间。本文以银川市新闻传媒中心为例,通过梳理其在媒体融合中的关键举措和创新实践,深入探讨媒体融合如何有效推动文化价值重塑。

文化传播面临挑战

数字媒体技术快速迭代的同时,移动端短视频、碎片化阅读等媒介形态悄然间挤压深度阅读和系统性思考的空间。媒介内容的娱乐化与算法推荐的观点强化,加剧了舆论空间的情绪化、碎片化与商业化,使严肃议题与文化传播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碎片化阅读模式虽满足了即时资讯与个性化体验的需求,却弱化了公众的理性思维与批判性思考能力。相比传统线性阅读,这种阅读方式切断了思考连续性与逻辑链条,使受众习惯于获取浅表性信息。情绪化、流量化的消费内容持续压缩理性思考与深度交流的文化空间。算法推荐与生成式人工智能则强化了这一趋势,平台依据用户偏好精准推送内容,易形成“信息茧房”和“回声室效应”,从而削弱了信息的多元性与真实度。大量碎片化、娱乐化的内容挤占了文化传播的渠道,公众逐渐远离对文化原典及其深厚思想内涵的探索,加剧了文化传承的断层与符号化倾向。年轻一代习惯于通过短视频、猎奇标题或改编段子认知文化元素,却缺乏对文化背景、脉络与核心精神的深入理解与共鸣,这使文化传播呈现出“浅层化”“标签化”的趋势。

文化要在数字时代真正“活”起来,就必须实现新旧媒介的融合创新,构建涵盖长视频、短视频、直播、社交互动的全媒体矩阵,以立体化、互动化方式增强内容的深度与吸引力。例如,央视纪录片《国家宝藏》在视频网站的互动探索、非遗传承人在直播平台的即时互动、博物馆利用虚拟现实等技术打造沉浸式线上体验,均有效促进了文化的多维传播与情感连接,激发了公众更深入持久的文化共鸣。

然而,在融合创新的过程中必须警惕内容“速食化”“网红化”倾向,避免文化内涵被符号化、表层化,进而忽略对历史脉络与价值体系的深层挖掘。创作者和平台应兼顾审美体验与精神内涵,注重对传统仁义礼智信、家国情怀等价值观的现代阐释,实现数字化表达与文化精神的有机融合,从而在新媒介环境中延续中华文化的厚重底蕴与核心价值。

推动文化传播的融合实践

为探究媒体融合在地方层面推动传统文化价值重塑,本文选取银川市新闻传媒中心作为案例。自2016年“报社+广电”整合以来,中心通过体制改革与技术创新,将分散的报纸与广播电视资源整合为报纸、广播、电视、网站、新媒体五大平台联动机制;在新媒体冲击与数字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凭借“报台合一”、资源重构与技术赋能,有效提升了竞争力与公信力,构建出更加系统、立体的传播体系。这一融合实践不仅弥补了原有模式的分散与单一,也为地方文化价值的重塑与传播提供了坚实支撑,成为媒体融合在地方层面推动文化价值重塑的范例。

政务监督、民生新闻与文化传播相融合。银川市新闻传媒中心在政务监督领域的创新探索以《电视问政》大型全媒体访谈节目为典型。通过前期记者暗访、现场问题曝光、市民直接质询和职能部门即时回应等方式,打造了融媒体背景下集“舆论监督—政务问责—公众参与” 于一体的全新窗口。节目在全平台同步直播,观众也可实时互动,后续进展也会在“银川日报”“银川发布”客户端再次报道,从而形成“曝光—整治—追踪—反馈”的全流程监督闭环。

此外,银川广播电视台将广播节目《民情热线》融媒体化,借助互联网的传播力,发挥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这不仅提升了银川市新闻传媒中心在政务监督话题中的话语权,也为地方政府与公众之间搭建起了更透明高效的交流桥梁。

在民生新闻报道中,如何直观、有温度地传递政策信息是媒体融合实践的关键。银川日报通过“十心实事”特刊,聚焦银川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从“焦点”与“深度”两方面入手,传递权威、真实、准确的惠民信息。“十心实事”通过纸媒与微信公众号、客户端、短视频平台多渠道联动,对报纸内容进行精简包装,以图文、音视频等形式强化传播效率,并在评论区开放互动。特刊既凸显民生举措成效,也增添人文与纪实色彩,让读者在想看、想问、想参与等多重需求中主动参与公共讨论,从而为民生新闻的持续传播与社会共识的形成提供有力支撑。

在文化传播层面,银川市新闻传媒中心充分挖掘区域文化与文旅资源,融合地方特色与新媒体叙事。依托黄河流域的人文积淀,推出专题纪录片《脱贫攻坚 黄河大合唱》,并在微博、微信、抖音等平台同步上线微视频与海报,以可视化方式呈现地方历史、人文与生态变迁,拓展了黄河文化的网络影响力。同时,在“我是国风传承人”大赛等活动中将传统服饰、民俗礼仪、戏曲等文化元素融入文创和直播互动。中心还在“银川发布”客户端开设“文化”板块,以本地文化底蕴为基础,兼顾深度与广度,进一步激发地方文化在媒体融合时代的生命力。

在碎片化潮流中坚守文化创新。银川市新闻传媒中心在内容策划方面注重“长内容”与“短内容”的协同配合,力求兼顾移动端的时效性与深度报道的系统性。

注重深度与系统性。围绕“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这一主题,各平台不仅推出特刊、大型专题及系列策划报道,还通过银川新闻联播抖音号开设“记者带您看银川”专栏,将记者采访或调查的现场内容第一时间发布,实现了“移动优先、长短并行”的融媒体报道策略。针对地方民俗及历史文献,中心开展多轮实地考证与采访,图文结合及时吸引受众关注,并在后续内容中保留更高的信息密度与严谨度,保持严肃新闻风格。通过这种“双轨并进”的内容运营思路,银川市新闻传媒中心一方面满足了用户对资讯时效与轻量化获取的需求,另一方面也着力保留对地方文化与历史传承的系统思考与深度解读,为媒体融合时代的“深度与系统性”奠定了坚实基础。

数字化赋能地方特色文化。银川市新闻传媒中心深挖本地特色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积极运用“数字银川”“银川石榴云”等平台,为特色文化的数字化呈现与传播赋能。通过新技术手段将民俗活动、手工艺及传统节庆场景转化成沉浸式可视化体验,让观众在移动端就能领略地方文化的魅力;与文博单位、文创品牌的跨界合作,则为传统服饰、音乐、戏曲等元素注入更多元的创作表达和商业化路径,吸引年轻网民在短视频、社交平台广泛分享与讨论,进一步强化银川在全网的文化辨识度。借助“中央厨房”机制的统筹以及与县级融媒体中心在资源、技术、平台等方面的联动,银川市新闻传媒中心不仅实现了地方特色文化的多元共融与线上线下联动,也为巩固新时代下的民族团结和文化认同提供了更具活力的数字载体。

商业化平衡与品牌延伸。在媒体融合进程中,银川市新闻传媒中心始终强调在商业化开发与文化价值之间保持平衡。正如在跨年大型直播中所展现的那样,坚持“先有内容深度,再谈流量变现”,既保障节目品质,也为城市形象与文化价值筑起防火墙。通过媒体深度融合,中心在保持主流媒体公信力的同时,亦积极探索盈利模式,为文化价值的传承与重塑注入可持续动能。例如,在漫葡小镇联合打造“贺兰山天籁艺术村”、在怀远夜市打造“怀远书房”,不仅满足了旅游经济需求,也将传统文化与现代传媒巧妙结合,为区域文化的重塑与传播注入新活力。

在品牌延伸方面,中心利用5G、4K、AI等技术,提升内容生产与传播力,并通过创新内容表现手段以及与区域媒体单位共建全媒体战略合作联盟,塑造出开放、共享、共赢的品牌形象。凭借全媒体平台优势、丰富的策划经验与资源整合能力,银川市新闻传媒中心创新立体化品牌营销模式,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银川方案”。

数字媒体的快速发展与碎片化阅读的普及,给传统文化价值的深度传播带来了严峻挑战。然而,银川市新闻传媒中心的实践表明,地方媒体在体制机制改革、技术赋能与内容策划等方面实现协同创新,依然能够在守护文化底色的同时,有效运用新媒体形态与商业模式,推动文化价值的再塑与传播。一方面,“报台合一”的深度融合弥补了传统媒介运营的分散与单一;另一方面,多平台联动与跨界合作既强化了政务监督与民生服务,也为多民族文化及地方特色资源拓展了更多元的创作表达与传播渠道。同时,“先有内容深度,再谈流量变现”的原则有效平衡了商业化与文化价值之间的关系,为媒体融合时代的文化传承提供了一条可持续发展路径。

展望未来,媒体融合不仅要依托5G、AI等技术提升内容生产与传播的精准度与效率,更需深化跨行业协同,以文化价值为内核实现社会责任与经济效益的平衡,让文化在创新传播中历久弥新、世代传承。

(作者丁洪系宁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客座教授,陈开意系该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