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新闻宣传模式发生巨大变化,新闻宣传工作充满挑战和机遇。

作为一家法治类行业媒体,检察日报社在变革中寻求突破,2023年微信公众号产生189个“10万+”作品,取得较好传播效果。

本文以这些优秀作品为例,从内容生产角度出发,探讨运用微信公众号做好法治宣传的路径和技巧。

一、发挥案例释法说理作用

法治案例是最生动的法治教材。作为法治精神的外化载体,成功的案例报道应追求“办理一案,教育一片,治理一域”的传播效果。检察日报社以微信公众号为载体,重点做好发布重大案件、回应热点案件、详解民生案件等案例报道,以案释法。

(一)就重大案件进行权威发布

检察机关在司法办案中承担着审查逮捕、审查起诉等法定职责,及时发布重大案件在检察环节的最新进展,既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又能强化对检察办案的社会监督作用。

在最高人民检察院(下称“最高检”)的指导和支持下,检察日报社依托微信公众号及时发布检察机关办理重大案件的新进展、新成效,逐步实现了权威发布效应。

比如,2023年5月10日推出的为黑恶势力充当“保护伞”,四川省委第二巡视组原组长周宇被公诉,以及2023年8月2日推出的湖北检察机关依法对李铁涉嫌受贿、行贿、单位行贿、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案提起公诉,消息一经推出,短时间内阅读量均达到10万+。

(二)就热点案件进行及时回应

如何回应热点案件?核心在于聚焦关切,精准释疑。

2023年4月7日,轰动一时的“丰县生育八孩女子”事件相关案件一审宣判,再次引发社会高度关注。检察日报社于当天在微信公众号推出“丰县生育八孩女子”事件相关案件一审及后续情况六问,详细介绍了案件办理过程、判决依据及该女子当时的身体、精神状况和八个子女的生活保障情况,回应了社会关切。

针对突发公共案件,检察日报社充分传达司法声音,协助稳定社会秩序,收到较好传播效果,比如2023年5月6日推出的最高检挂牌督办北京长峰医院重大火灾事故案

(三)就民生案件进行条分缕析

司法实践中,更多的是关系人民群众生活生计的民生案件。针对此类案件,检察日报社精选代表性案件,呈现案发过程,分析案发原因,提出预防对策。

为此,检察日报社在微信公众号专门打造了《今晚九点半》栏目,每晚推送一个民生案件报道,以悬疑式标题吸引读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破案”式写法引导读者认清犯罪事实、加强自我预防。自2018年1月14日开设以来,该栏目逐年“圈粉”,已成为检察宣传金牌栏目,专栏作品直播间“金融大咖”给股民下套》《他指使狱友花费120万元租船,只为完成一个“任务”均斩获10万+阅读量。

二、助力解决法治建设新问题

在法治中国的建设中,难免出现各种新问题,这就需要立法、执法、司法机关运用专业力量研究解决,提供法治服务和保障,同时也需要媒体做好宣传阐释,共筑法治长城。

(一)通俗解析司法解释、司法解释性文件

我国最高司法机关经常发布司法解释和司法解释性文件,就亟待解决的、亟待统一认识的法律问题解释法律的理解和适用。

对此,检察日报社在做好全文发布、权威解读的同时,还注重运用易读、易记、易传播的报道手法,助推司法解释、司法解释性文件直抵人心。

比如,针对近年来多发的轻伤害案件,最高检联合公安部发布《关于依法妥善办理轻伤害案件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2023年3月2日,在最高检指导下,检察日报社以海报形式,分别围绕准确区分“罪”与“非罪”、“寻衅滋事罪”与“故意伤害罪”、“正当防卫”与“互殴型故意伤害”等八个法律知识点,在微信公众号上推出《事关轻伤害案件办理,这些知识点get!》报道,吸引读者“戳图get”《指导意见》主要精神内容,引导人民群众理性、平和地解决矛盾纠纷,同时全文发布最高检、公安部联合印发〈关于依法妥善办理轻伤害案件的指导意见〉,两文均收获了10万+阅读量。

(二)助力规范和指导类案办理

司法实践中,新类型案件和疑难复杂案件能否稳妥处理不仅关系案件当事人的利益得失,更关乎司法工作是否经得起人民群众的评判。截至2023年底最高检已发布49批指导性案例,防止出现“同案不同判”的问题。

考虑到发布指导性案例的主要目的在于可供“参照办理”,检察日报社在报道中注重还原指导性案例的办案全过程,从基本案情、检察机关履职过程、指导意义、相关规定等关键角度予以全方位呈现,深受广大检察办案人员欢迎。

比如,最高检发布第44批指导性案例,涉及私募基金型非法集资、伪造货币、POS机套现等犯罪行为,2023年6月13日经检察日报社在微信公众号全文发布后,阅读量达10万+。

(三)用法律为人民群众的身边事“说话”

随着经济社会的日益发展,一些新生事物带给人民群众不小的困扰,需要用法律“说话”。检察日报社聚焦这类新事物、新问题,通过报道促进问题解决。

以农贸市场“生鲜灯”为例,2023年8月17日,检察日报社推出买菜被“生鲜灯”晃了眼?公益诉讼推动乱象专项治理,报道检察机关如何通过履行检察公益诉讼职能,助推消除商家滥用“生鲜灯”、以次充好的故事,引发读者高度关注。

三、提升普法针对性和实效性

开展普法宣传,核心在于高质效地回应人民群众的法治诉求,而非机械执行宣传教育任务。检察日报针对不同法治诉求,提供相应普法宣传,相关普法产品在微信公众号上反响良好。

(一)把法律常识说清楚

多一份法律常识就能多一份保护。针对人民群众对法律常识存在一知半解甚至完全不掌握的情形,法治宣传应着重做好“说清楚”工作。检察日报社以重要节假日及特殊纪念日为抓手,量身定制推出相应法律常识普法宣传。

比如,2023年8月15日是首个全国生态日,检察日报社当天在微信公众号推出《【全国生态日】今天,我们请您看一场微电影。这部由办案人员等自导自演的微电影,根据真实案例改编,讲述了禁渔期内非法捕捞受严惩的故事,以轻松的方式普及了禁渔期的相关法律常识。

,时长04:45

(二)把检察工作说明白

检察工作专业性强、神秘色彩重,在宣传检察工作时检察日报社特别注意“说明白”——让人民群众因明白检察工作而理解和支持检察工作。

以宣介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检察工作为例,2023年4月14日,检察日报社以动漫形式在微信公众号集中推出6个普法案例故事,包括李小贪为钱财出售涉密内网数据,黄聪明购买假军装、标识、证件,刘火火故意放火焚烧公共财物,郭闪闪偷走变压器输出装置部件,沙无情假冒未婚身份暴露后造成人间惨剧,梁毒师指导建立分工明确的家族式犯罪团伙。化繁为简,把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检察“是干什么的”说得明明白白,揭下了其神秘面纱。

(三)把法律问题说透彻

日常生活工作中,每个人都可能遇到具体的法律问题,“怎么办”成为此时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检察日报社结合司法办案实际,挑选具有代表性的法律问题,以情景再现、开设话题、解剖案件等多种手法推出融媒体产品,把“是怎么回事、该怎么办”说清说透,广受读者青睐。

以预防诈骗犯罪为例,针对诈骗方式实时更新、诈骗手段层出不穷这一现实,检察日报社联合各级检察机关及时制作发布相应反诈宣传作品。

比如,2023年3月12日推出遭遇“骗婚”“冒名婚姻”怎么办?,明确告诉受害者,可以依据最高检会同最高法、公安部、民政部共同制定的《关于妥善处理以冒名顶替或者弄虚作假的方式办理婚姻登记问题的指导意见》,通过找民政部门、找公安机关、找法院、找检察机关等四条途径,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又如,2023年9月13日推出用AI换脸诈骗?千层套路这样破!,情景再现常发AI换脸诈骗案,同时给出防范AI换脸诈骗“三步走反诈法”。

全媒体探索:https://mp.weixin.qq.com/s/ZYGwf0BFa12LRFBR7YOVX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