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新闻评论更好读耐读?

评论到底应该怎么写?经常有地方工会的同志问我这个问题。这里面应该包含两层意思:第一,确实不太知道评论怎么写;第二,涉“工”评论尤其是有关工会工作的评论,不容易写得好看。

此次“工人报刊媒体2024年度优秀新闻案例”推荐的这20多篇评论,应该说都是各媒体认为能够代表其评论写作水平和能力的作品。

通读这20多篇评论,有一个想法油然而生——什么样的新闻评论更好读耐读?或者说,这20多篇评论,哪些可以让人一气呵成地读完?还有些意犹未尽?哪些需要反复“回看”才能捕捉到作者的想法和思考?哪些是读来读去都觉得“没啥意思”“读不进去”的?

好读耐读的新闻评论一定是有共性特征的。这当中起码有三点:第一,应该是个吸引人的话题;第二,应该有吸引人的表达;第三,要跳出一时一地一事,作更宏观的讨论和思考。

吸引人的话题

什么样的话题吸引人?显然,是新闻性强的,是社会关注度高的,是有现实针对性的。在这20多篇评论中,不少都是十分新鲜的话题,甚至可以说是冒着热气儿的,比如,年轻人“爆改工位”的问题、员工集体“已读不回”事件、年假清零、黑神话悟空等。

选择热点新闻去解读和评论,相当于抢占了一部分先机,因为人们关注新闻本身,进而会关注以此为由头所写的评论。以前,媒体之间常常存在“抢新闻”的说法,一个新闻发生了,谁发得快谁的关注度和传播量就大。现在,评论刊发的快慢同样是媒体之间的竞争点。在融媒时代,这一点更加明显,有时早一两个小时可能就会有很大的流量差别。

作为“工”字号报刊,要想写好评论,先要对新闻尤其是涉“三工”的新闻有更高的敏感度,要跟得上时代的脚步——当下职场有哪些新动态、职工尤其是年轻职工生存状态如何、工会有哪些重点在推的工作,等等。了解这些,才能及时发现新闻,进而写出有时代感的评论。

吸引人的表达

近年来,随着媒体融合工作的不断推进,诸多传统媒体的“面孔”都在发生改变。以央视为例,主持人朱广权凭借讲段子和逼疯手语老师,成功出圈;康辉拍起了Vlog,带领大家参观央视、直播记录自己出差前的准备;新闻频道推出了“主播说联播”,结合当天重大事件和热点新闻,用通俗的语言传递主流媒体的声音……不难发现,在严肃、高冷之外,亲民、有趣逐渐成为官媒的另一张面孔。

对大多数受众而言,评论的枯燥程度仅次于论文。传统的新闻评论从文风到姿态,都不太“亲民”,常常像是一名家长,正襟危坐、惯于说教。融媒时代,新闻评论如果依然延续这种风格,很难有传播力,也极有可能被用户抛弃。

正因此,新闻评论要在“面孔”上做出改变,要摸准受众的脉,用他们喜闻乐见的语言、方式去表达和呈现,以实现更好的传播,赢得更大的影响。

具体到工人报刊,评论的表达同样重要,要想让广大职工读得进去,就要少一些“官味儿”“爹味儿”,少一些“权威在此”“都听我的”,多一些聊天、交流、互动,多一些“烟火气”,把 “说教”变为“对话”。

综观这20余篇推荐的作品,从行为的逻辑上来说,大多是严谨的、完整的、能够自圆其说,但如果按照“吸引人的表达”这一标准,这当中有些作品的写作和表达还比较传统,容易给人一种“读不进去”的感觉。如果按照融媒时代的转型要求来衡量,有些作品还需要进一步“转文风”。

这些篇目中,表达方式比较时尚、比较好读耐读的是《“爆改工位”掀开“工作美学”一角》《乡愁也可以是一只小小的篮球》《用“蕉绿”打败焦虑,从谐音梗中窥见打工者的“小确幸”》《傅婷婷的拼搏故事为何如此让人动容?》等。

跳出一时一地一事

一篇好的新闻评论,一定不是一事一议、就事论事或者“近身肉搏”,而是要讲究逻辑和推理,要层层递进,由微观到宏观,按照点—面—立体—时空的逻辑逐渐铺陈、展开,由此及彼,由一到十。好的评论应该是在追求一种说理的节奏感,就像一支曲子,不可能一直是同一个调子,而要有抑有扬,有低有高,渐入佳境。

在此次推荐的20多篇评论中,有些篇目其实没有跳出新闻本身或者说没有跳出“当地”,当然,这可能跟地方工人报的地域性有关。但实际上,如果从工会工作的角度、从所有劳动者的角度来看,每一家工人报刊都是“合作”关系,要共同讲好中国工人的故事、中国工会的故事。更何况,每一项工会工作在各地都有落实和开展,就像劳模工匠进校园、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劳模工匠助企行、对“三个精神”的弘扬,等等,应该说,大家对彼此的业务并不陌生。所以,针对这些新闻去写评论,完全可以跳出“只说自己好”的层面,看一看其他地方是怎么做的,有没有可以借鉴学习的经验做法等,这样会使稿件的论据更充分,更有说服力,也会更有影响力。

这些稿件中,把“以小见大”、由微观到宏观贯彻得比较好的,比如,《员工集体“已读不回”,何尝不是一次“大声量”的回复》。新闻其实很小,但是在网上引发了极大关注,之所以能够发到工人日报社评的分量,正是因为稿件的内容完全跳出了“一时一地一事”,把一件小事与整个职场生态联系在了一起,解读“不回复”背后员工的种种潜台词——离线休息权、休息休假的自由、人性化管理、情绪价值,等等,而这些问题都是更具普遍性的问题,也是更具讨论价值的问题。

再如,有两篇稿件都涉及年轻人对工位进行的改造,《用“蕉绿”打败焦虑,从谐音梗中窥见打工者的“小确幸”》《“爆改工位”掀开“工作美学”一角》,工位很小,但改造工位传递出的信息很多——劳动者的心理压力、职业焦虑,员工心理健康、年轻人对职场的期待,等等。这就使得文章的分量和厚度都增加了。评论不能写得扁平化,而要有立体感。

结语

作为工人报刊,我们始终应该有的一根弦就是,“工”字是我们的特色、我们的专业,是我们应该也能够说得清、说得透、说得权威的事情,也是我们始终应该坚守、传承、做优做强的内容。

“三工”评论若想实现“既要又要还要”,要找准契合度高的新闻——既是社会关注也是“三工”话题;要在遵循新闻评论的基本写作逻辑和操作的基础上,站稳工会和职工立场;要把职工的急难愁盼、把工会工作、把劳动领域的法律法规等了解清楚、研究明白;要把一个人、一件事还原到所处的群体、地域、时代背景,作更宏观、理性的思考。

(作者林琳,中工网副总编辑,在新闻评论领域工作17年,所写作品两次获得中国新闻奖评论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