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量” 评论何以有 “分量”——基于近三届中国新闻奖评论类获奖作品的观察与思考
移动互联网语境下,有学者指出,信息传播必然发生一定的变化,即“轻量化”,这其中自然包括新闻评论。纵观近三届(第32、33和34届,下同)中国新闻奖65篇获奖新闻评论作品,既有万余字的鸿篇巨制,也有更多铿锵有力的“轻量”评论。短小评论荣获中国新闻奖是近年来评论类获奖作品的吸睛点,体现了新媒体时代轻量化新闻评论的生产特点。从这些获奖的“轻量”评论中可以看出其生产创作的内在逻辑。
近三年评论获奖作品概况
自2022年第32届中国新闻奖开始,文字评论、广播评论与电视评论被整合为单一的评论类别,并将网站、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发布的评论作品一起纳入评奖范畴。这一举措不仅打破了传统媒体评论奖项的界限,而且还适应了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多元化发展趋势,使得评论类奖项的评选更具包容性和时代性。除此之外,评论获奖作品还突出呈现出两点特征:
数量不少,作品分布广泛。在2022年第32届中国新闻奖中,评论类作品获奖数量共计22篇,2023年第33届为21篇,2024年第34届共22篇,近三届评论作品获奖数量基本处于持平状态。比较中国新闻奖评选办法改革前一年,即2021年第31届中国新闻奖,其获奖评论作品数量为29篇。其实,这是因为中国新闻奖评选打破了以往的单纯按“体裁”分类方法申报的做法,“基础类”的评论尚在,而“专门类”不限体裁。重大主题报道、国际传播、舆论监督报道、融合报道等类别也都有评论在其中。这一变化意味着在当前的新闻奖评价体系中,对于评论类作品,会要求其在内容深度、观点创新性、论证逻辑性及社会影响力等多方面都要达到更高水准,以适应新闻行业不断发展和对高质量新闻内容的需求。如果加上“专门类”中具评论特质的作品,获奖数不降反升。
“体量”小巧,获奖等级不低。从近三届共65篇获奖评论中的文字及时长来看,短小评论屡屡出现在获奖作品中,千字以下的文字评论作品有11篇,8分钟以内的音视频评论作品有3件,这些“小体量”的评论作品占总获奖评论的1/5。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小体量”评论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有3篇、二等奖有6篇。其中最短的评论仅有238字且荣获二等奖,的确可谓“小体量”“大重量”。
“轻量”评论“重量”化的内在逻辑
近三届中国新闻奖评论获奖作品中,仅有238字的微博评论《中国妇女报再评唐山打人:打人狂徒,触碰底线;依法严惩,以儆效尤》荣获第33届中国新闻奖评论类二等奖;另有第32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决不允许“鸡脚杆子上刮油”》(594字)、二等奖作品《不要过度解读甚至误读储存一定生活必需品》(429字);第34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作品《“网暴”必须整治,戾气肆虐伤害的是每一个人》(615字)。以中国新闻奖的厚重,可以授予诸如此类短小轻量的评论,既代表着中国新闻奖评选办法的改革,为轻量化评论作品在近三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大放异彩提供了契机,也完全体现了“轻量”评论可以通过对“轻”与“重”的把握,做到有相当“重量”。
标题制作轻快,聚焦凝重话题。新闻评论标题的首要功能在于鲜明地传达作者立场与见解,吸引受众关注。对于倾向于快速扫描信息的网络用户而言,那些轻快、易于理解且观点鲜明的标题更能有效捕捉他们的注意力。近三届中国新闻奖获奖评论作品中,“轻量”评论的标题大多是精简轻快、读起来朗朗上口有韵调的,如《决不允许“鸡脚杆子上刮油”》《三观岂能跟着五官走》《没有底线的流量就是流毒》《报忧也是担当》,标题都由短句构成,句式简练、论点明确,且给人以力量感。轻快感不一定是指字数少和句式短,另有一些标题虽字数稍多,如《忧心年轻人上香,不如关心他们在求什么》,语句通俗易读,也能以平实的语句给人阅读的轻快感。步入融媒体时代,优秀新闻评论作品致力于采用语言精练、表意精当且观点凸显的标题策略,突出“轻快”特征,以便在复杂多变的信息环境中脱颖而出,成为标题新语态。
凝重作为重大主题评论作品的一种普遍特质,似乎与轻量化表达并不沾边。然而,在近三届荣获中国新闻奖的评论类作品中,可以观察到一种显著趋势:众多作品不仅紧密围绕时代的重大主题展开,而且精准选取切入点,成功融入轻量化元素,展现出一种独特的风格特征。
比如,第32届中国新闻奖评选出的376件获奖佳作中,《决不允许“鸡脚杆子上刮油”》这篇594字的短评,从湖北省纪委十一届五次全体会议上省委主要领导讲话中巧妙地选择“坚决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这一切入点,以微见著,对群众身边的腐败和作风问题展开深刻批判。评论将民间俚语“鸡脚杆子上刮油”直接用作标题,不仅赋予文章以新鲜感和创新性,更深刻凸显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根本动力”这一重大主题,具备高度的思想价值,其言辞犀利、直指要害,紧密贴合群众的实际感受,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情感共鸣,赢得社会各界广泛认同,取得良好社会反响,众多媒体平台争相转载,累计阅读量破百万,展现了广泛的传播效应和深远的社会影响力。
语句表达轻盈,展现厚重思想。轻量化评论语句以形式上的简洁明快与表述上的轻盈灵动见长,文字层面追求精简与高效,思想深度上则展现出非凡的厚重与深刻。其轻盈之处,在于能够迅速吸引读者注意力,激发阅读兴趣;而厚重之质,则体现在对问题本质的精准把握与深刻剖析上,促使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体验中也能触及思想层面的深层共鸣与启迪。如获奖评论《中国妇女报再评唐山打人:打人狂徒,触碰底线;依法严惩,以儆效尤》,其中“不严惩不足以平民愤,不严惩不足以抚伤痕,不严惩不足以护尊严,不严惩不足以儆效尤,不严惩不足以树法威。”连续5个短句,言简意赅。中国妇女报官方微博及时亮明态度,把握好时度效,不缺位、不失声,疏导了网络情绪,引导读者对重大热点事件的关注回归法治和理性轨道,体现出高度的法治思想和人民至上思想。
第33届中国新闻奖评论类一等奖作品《对“时时放心不下”来源的追问》中也有很多轻盈轻松的表达,比如,“那么,究竟是哪一位革命前辈说的呢?于是,我开始在网上搜寻。”“虽然没有得到准确答案,但是,我突然醒悟到,其实在搜寻过程中我已经得到答案了,这个答案就在我的心里,就在每一位党员干部的心里——时时放心不下,就是要时时放在心上。”没有过多华丽辞藻的修饰,故事化的叙述加上亲和的文风,让这篇主题宣传评论独具魅力,对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刻认识“时时放心不下”的重要内涵具有积极作用,被多家新闻网站和门户网站转载,网上浏览量破百万。
在第34届中国新闻奖评论类二等奖获奖作品《乡村体育火爆:是乐子,更是路子》中,口语化的表达展现了评论高度的思想与立意,如通过“这次能够‘火爆出圈’,是在脱贫攻坚胜利后——村民物质生活富足了,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交通便利了,外地游客来得更多;网络通畅了,新媒体传播更迅捷”来阐释乡村体育爆火是在脱贫攻坚胜利的基础之上火起来的,是在乡村全面振兴的过程之中火起来的,以寥寥数语展现了评论的宏阔视野,凝词炼句、深入浅出,以1300余字就解答了现象级事件中的关键性问题,既充分肯定了“乐子”,更率先阐明了“路子”,点明了体育的多元功能价值,一针见血、一锤定音,展现出全面且深刻的思想内涵。
语态感受轻柔,输出浓浓情感。新闻传播的轻量化概念虽然没有统一标准,但也形成了一些基本共识:一是作品篇幅或时长的轻量化;二是给予受众心理情感上的轻量化。后者主要通过贴近受众的亲和语态,用通俗化、有温度的语言与受众实现心理上的共鸣。例如,获得第34届中国新闻奖评论类三等奖作品《忧心年轻人上香,不如关心他们在求什么》被很多网民赞为“年度暖评”,评论中的语句“正如有网友所言,进庙上香未见得就是要‘求菩萨显灵’,有时不过是一种心灵减压。”“‘早起上完香不耽误坐地铁搬砖’,谁还不是一边祈福一边奋斗?”注重网感语言、同理心态,力求通俗化、有温度,将道理讲透、把关心送达,有效澄清了部分人的误解,有力鼓舞了年轻人,凝聚起社会共识。
第33届中国新闻奖评论类二等奖获奖作品《“建议专家不要建议”,是希望专家好好说话》中也有不少语气轻柔、富含温柔情感的语句,如“‘建议专家不要建议’,不是让专家都‘闭嘴’,而是希望专家能好好说话——多一些‘爱惜羽毛’,多一些审慎科学,多一些设身处地,多一些人文关怀。”就网络上对“专家”的批判和抨击,在众说纷纭的舆论场,心平气和地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性、客观、严谨的剖析,分析网民“怨气”背后真正的想法,同时指出“专家”不“好好说话”的几种情况,为“好好说话”的专家正名,赢得广大网民认同与共鸣,起到了化解困惑、缓解焦虑、弥合对立的舆论引导作用。
第34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评论类获奖作品《消费“伪苦难”,是对农民的多重伤害》,刊发在四川凉山州等地农产品上市、虚假视频集中出现,当地公安部门通报类似案例之际。其中的语句轻柔可感,如“短视频、直播带货等业态的快速发展,给很多边远地区农产品销售提供了极大便利,对促进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无论如何不能让他们受到连累”。文章在批驳不正常现象的同时,也肯定了直播带货等新业态的积极作用,辩证指出“必须把正常的公益助农和‘视觉贫困’造假区分开来”,呼吁“既要打击乱象,更要善引流量、善用流量,如此,流量才能成为乡村振兴的有效增量”,体现了对乡村发展和农民权益保护的深刻共情和长远思考,以及建设性批评的应有之道。
形式呈现轻巧,创造可贵价值。传统新闻评论作品的呈现形式趋于单一化,其文字段落的组织布局严谨而规整,排版设计遵循着既定的规律,然而,在趣味性及受众接受度方面却显现出明显的局限性。反观近三年荣获中国新闻奖的评论作品,无论是依托于传统纸媒,还是在新媒体环境下产出的,均在呈现形态上显著呈现出新媒体特性,具有更高的灵活性与多样性。
在第34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评论类获奖作品《基层不是 “机” 层 “指尖调研” 应休矣》中,评论后半部分在前文叙述学校里的“指尖调研”后直接指出“对此,我们不禁发出灵魂三问”,“一问:调研测评仅仅停留指尖,如此形式之风,何时休矣?”“二问:不能真实反映结果,如此测评之风,何时真矣?”“三问:随意增加家校负担,如此摊派之风,何时停矣?”这三个问题单独一段,后面都分别紧跟一段话,形式工整,虽短小但气势磅礴。
作品《乡村体育火爆:是乐子,更是路子》,作为一篇通讯社评论,以文中“——为什么能火?”“——为什么火在黔东南?”“——为什么火在此时?”“——为什么火在足篮球?”几个小标题分隔文章,使全文1380个字显得更加简洁明了。还有荣获第33届中国新闻奖评论类一等奖的作品《致敬重庆 致敬人民》,全文各段落中最长不超过110字,最短段落只有6个字,段落数量在120段左右。同时,运用排比和对比的修辞手法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给人以节奏感,实现了新媒体特质和优质内容的完美结合,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更容易产生共鸣和感动。
以图片和漫画增加说服力的评论也不少,如第33届中国新闻奖评论类二等奖获奖作品《对“建议专家不要建议”的呼声:期许专家话语的理性与亲和》,巧妙融入与“建议专家不要建议”这一微博热搜话题相关的图片素材,以及“可闭嘴吧你”这一网络流行表情包图像,提升了文本的阅读吸引力,精准契合网络受众的偏好与阅读习惯,不仅丰富了文章的表现形式,也进一步增强了其在网络传播环境中的亲和力和接受度。
结 语
“轻量” 评论可以是字数少、时长短的,也可以是给人阅读上轻松、情感上具有舒适感的;“重量”评论可以是高屋建瓴的宏大叙事、严谨深入的理性思考,也可以是政治性强、视野开阔、历史感厚重的文字表达。“轻量”评论与“重量”评论看来难以搭上联系,“轻量”评论似乎难以厚重,“重量”评论似乎难以“轻松”。但纵观近三届中国新闻奖评论类获奖作品,“轻量”评论的数量显著增加,不少评论以“轻体量”展现了“大重量”,这些“轻量”评论能够做到标题“轻”而话题“重”、语句“轻”而思想“重”、语态“轻”而情感“重”、形式“轻”而价值“重”,将“轻量”评论与“重量”评论有机结合。因此,一批能够正确处理好“轻”与“重”关系、质量颇高的“轻量”评论得以在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脱颖而出。
值得注意的是,互联网时代的新闻业呈现出“液化”状态,新闻事实亦为“液化”状态,不稳定性和变动性极大。而评论依据新闻事实展开,这给新闻评论带来障碍。“轻量”评论更易受此影响,不能因其“体量”轻而盲目快速创作,如何超越“反转新闻”“坐而论道”的桎梏,是一篇好评论需要考虑的问题。一种可借鉴的评论生产模式是,针对具有重大影响力或聚焦社会热点的评论内容,采用团队协作策略进行创作,对新闻事实进行梳理验证,确保新闻事实的正确性,得出独到的见解与观点,以防发出歪论、错论。新闻传播机构也可激励那些在新闻评论中融入真实原创且不断提出高价值观点的作者。相信有了如此的意识和做法,“轻量”评论将会成为更具说服力、影响力、震撼力的“重量”评论。
(作者韩隽系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第33届中国新闻奖评委,第34届中国新闻奖审核委员会委员;刘兵系该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