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海外受众观察中国经济的重要窗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新时代波澜壮阔、成就辉煌。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需要在新形势下乘势而上,高质量完成联接中外、沟通世界的职责使命。

中国正在发生什么?发展的中国将给世界带来什么?这些越来越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向世界讲好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故事成为国际传播的重要内容。我们历史性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2023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26万亿元;中国是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产业配套最好的国家之一;2022年全国工业增加值达到40.2万亿元,制造业增加值达到33.5万亿元,均居世界首位;粮食总产量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报告,2013年到2021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38.6%;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这些就是最有说服力的答案。

讲好新时代发展故事

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崛起需要强大的话语体系,需要强大的舆论场,提升软实力、变成硬支撑,向世界讲好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故事是党媒肩负的重要职责。

经济日报从2020年底起持续组织开展践行习近平经济思想深度调研工作,形成了地方、企业和产业行业等调研齐头并进的局面。地方调研以“践行习近平经济思想调研行”为主题,企业调研以“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企业调研记”为主题,产业行业调研聚焦经济热点问题。迄今为止,践行习近平经济思想深度调研报道在推特、脸书等海外社交媒体平台同步推出42套,共计141件作品,总传播量超3.7亿。

实践是鲜活的,也是最富有感染力的。每套深度调研报道都采用了“量体裁衣”式的精心打造,以视频、图文、海报等多种适合海外传播的形式展现主题:《千帆竞发海之南》报道影像素材画面优美、宏大,“自贸港怎么建”话题自带流量属性,充分展示了海南的经济发展特色;贵州的桥科技成果斐然,屡创各类“世界第一”,在海外有非常高的知名度,《万桥越黔山》报道突出其中最具看点的科技感和美感,从贵州桥梁建设整体成就、桥梁建设中的持续创新等,让热点更具看点,从桥梁建设看中国成就;在海外舆论场,新疆棉花受打压,《棉花产业调查》报道客观、理性向海外受众呈现中国棉花产业的全产业链数字化成果、棉花丰收背后的科技支撑和棉花的机械化生产程度等,是正面回应舆论抹黑的一次有益尝试。

从“宣传思维”向“故事思维”转变

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而中国形象的构建,离不开一个个独特的故事。

以“一带一路”建设为例。世界银行报告显示,受益于“一带一路”建设,2012—2021年,新兴与发展中经济体GDP占全球份额提高3.6个百分点。中国经济已经深度融入世界,世界需要深入了解中国。如何讲清楚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的现实根基和意义,必须采用国际社会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的话语体系,必须从“宣传思维”向“故事思维”转变。

经济日报在海外推出的“共享·共建·共赢——中国发展惠及世界”四集原创系列视频就围绕“一带一路”主题,以一个个生动的事例凸显共享、共建、共赢理念,将中国的发展与世界人民联系起来。

选题要有“温度”,共同的关注和共通的情感更能激起共鸣。“基建狂魔”是一个网络热词,是海外网民对中国充满敬佩的“昵称”;网购叠加智慧物流更是蜚声海外的新四大发明之一……这套视频每一集事例选择都紧扣基础设施建设、智慧物流、新能源、中国风品牌等在海外广受关注的热点,以这些备受关注的小切口潜移默化地阐释共享、共建、共赢的大话题。

表述要有“关联”,增强与受众的相关性才能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四集视频每集都包含国内、国外两个事例,“有内有外”或“由内向外”直观展示中国经济发展的真实状况,以及中国发展如何惠及世界。《致富“路” 路路通》一集,讲述2016年位于贵州的北盘江大桥建成通车后“天堑变通途”,村民们不必再背井离乡外出务工,而是在家门口创业致富的故事。与此同时,本集另外一个事例,是讲在中老铁路建设中,中国基建企业如何以过硬的技术和实力光荣完成使命,带动周边经济发展、惠及沿线百姓。


在国际舆论场敢发声会发声

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地缘政治世界格局深刻调整。近年来,西方国家对我国的挤压、打压更加明目张胆。在科技经济领域“长臂管辖”,在产业链上“卡脖子”“去中国化”,在舆论场上鼓噪“中国威胁”“中美脱钩”,不择手段对我国进行战略遏制。在这种背景下,特别需要我们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敢发声、会发声,与刻意抹黑中国的舆论作斗争。

言论评论在国际传播中具有精准出击的显著优势。本着把问题抓准、把脉络理清、把道理讲透的理念,经济日报集中力量打造了周播评论类视频栏目“CEComment”(中经评论)。该栏目以适合社交媒体传播的“真人主播+原创评论+视频呈现”融合形式转化报纸的优质评论,在脸书、推特和照片墙三个海外社交媒体平台同步推出,是经济日报“评论立报”的海外延伸,在海外舆论场唱响中国经济好声音。

在每期视频中,还加入权威经济数据作为论据,并且在主音轨的基础上,将视频主题中涉及的数据用动画、图表等方式展现。这样处理不仅能够丰富视频内容和视觉效果,还能增强视频观点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塑造栏目客观、理性的“硬核”形象。《全面辩证看待当前经济形势》《中国经济具备趋稳回升基础》《消费复苏具有诸多有利条件》《唱衰中国经济者注定失望》……“中经评论”栏目用好用足经济日报原创经济评论这一核心优势,将经济评论进行视频表达、软性转化,聚焦中国经济的动力、活力、潜力,讲好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故事、回击唱衰中国的歪理邪说,成为海外受众观察中国经济的窗口之一。


让中国经济亮点“更亮眼”

随着互联网与现代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媒体格局、舆论生态、传播形式、与受众的互动方式等都发生深刻的变化,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成为国际传播领域的趋势,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国争夺话语权、影响认知领域的重要战场。在这样的趋势下,就需要我们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发扬斗争精神,遵循传播规律,创新传播手段,不断提升新闻舆论工作的水平和能力,以更高站位、更广胸怀、更精彩的发布、更生动的笔触讲好中国故事。

全媒体时代,对报纸这样的传统媒体来说意味着有了更大的传播空间、更多的传播形式,中国经济发展故事从“跃然纸上”,迈向文字、图片、海报、视频甚至更多组合。我们要在受众、内容、渠道、支撑上下大功夫,不断提升传播效果。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内容精品化、细分化是趋势,因此要不断进行模式创新,提升优质内容的获取能力。企业是承载一个国家硬实力和软实力的综合体,经济日报在企业报道领域深耕多年,也在探索如何不断提升企业报道的海外传播效果。本着开门办报、整合资源的理念,经济日报联合深圳、成都等企业聚集高地城市共同推出聚焦中国优势企业的“CEFront”(中经前沿)栏目。这样的模式将优质内容资源和后期的编辑、制作、发布渠道打通,最终实现了在海外塑造中国企业形象、提升中国国家形象的传播效果。

无论是国内还是海外,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好看”都是共通的流量密码。我们一直加强策划,不断推出吸引受众关注的系列报道。近年来,各地涌现出各具特色、吸引眼球的新兴地标,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缩影、标志,经济日报策划推出“中国新地标”系列海报;港口是反映对外贸易情况及国民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同时,现代化的港口不仅画面恢宏,还极具科技美感,以“视频+海报”形式向海外推出的“中国港口”系列报道取得了可喜的传播效果。

在新闻生产中,可视化旨在让复杂的信息直观化、形象化,以提高信息传播效率,增强受众接收效果。如何把经济日报的优质经济报道进行可视化转化,我们一直在积极拓展新的形式和可能。“ChineseStory”(中国故事)栏目以具体事例来报道乡村振兴、特色农业、产业扶贫等内容,经济日报自有图库“中经视觉”为这个栏目提供了大量生动、优质的图文报道,使得这个栏目成为当之无愧的“流量王”;“CEIndex”(中经指数)是经济数据栏目,尝试了图文、海报、视频、动漫等多种形式,以不断提升的技术加持,让经济数据更生动、有感,用画面让枯燥的数字与鲜活的经济生活联系起来。如2023中国经济半年报系列原创海报、视频,海外社交平台阅读量达到2885万,互动1.7万余次。

2023年1月1日,在经济日报创刊4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希望经济日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创新经济报道理念和方式,加快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讲好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故事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体现了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高度重视,为经济日报更好更快发展指明了方向,为进一步做好经济报道、向世界讲好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故事提供了根本遵循。强起来的中国,需要世界全面客观了解自己;变革中的世界,需要中国作出更大的贡献。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离不开高水准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尤其是讲好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故事,是媒体应有的担当与责任,需要我们不断创新与实践。

新闻战线:https://mp.weixin.qq.com/s/FD5x4x9dTRL56DIvBd12w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