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社党委副书记丁利民:常谋改革之举 常领风气之先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旗帜鲜明地指出“党报党刊一定要无条件地宣传党的主张”,要求主流媒体“在信息生产领域,也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创新,使正面宣传质量和水平有一个明显提高”。
作为一张从延安时期走来的党报,解放日报始终坚持党性和人民性有机统一,坚持守正创新,常谋改革之举,常领风气之先;2016年在全国省级党报中率先实施整体转型,以“上观新闻”客户端为载体,深度推进媒体融合,不断通过办报理念、技术手段、表现形式、体制机制等优化变革,推动高质量发展,努力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开、传得更广、传得更深入。
坚持以创新阐释新思想为使命,让正能量拥有大流量
宣传阐释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报的职责使命。如何让党的创新理论通俗易懂、具体可感、润物无声,飞入寻常百姓家,需要党报持续探索。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牵挂着上海的发展。解放日报力求以小切口反映大主题、从民生视角体现总书记思想精髓。2022年6月以来,在上海市委宣传部、市委外宣办指导下,解放日报先后推出4季56集融媒体短视频《百姓话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上海的实践案例》,聚焦核心,生动展现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思想理念和为民情怀,以百姓视角、百姓语言、百姓感受,在讲好中国故事、上海故事中宣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列短视频在海内外引发广泛关注,全网播放量达4.3亿。
聚焦上海实践,立体展现总书记大国领袖风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亲临上海,赋予上海重大使命,为上海发展指明航向,并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全过程人民民主”等一系列重要理念。“百姓话思想”系列视频通过挖掘一个个鲜活故事,体现上海在建设“五个中心”、强化“四大功能”、深化更高水平改革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等方面的不懈努力,反映上海把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宏伟蓝图细化为施工图、高质量转化为实景画的生动实践,展现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智慧理念。
讲好百姓故事,生动反映新时代城市精神品格内涵特质。“百姓话思想”以“平民化、原生态、纪实性、讲故事”为特色,采用白描手法,客观记录百姓的工作和生活场景,润物细无声地体现上海速度、上海高度、上海温度。例如,《告别旧里》反映在总书记“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引领下,上海人民城市建设的历史性成就;《在水一方》以元荡湖与淀山湖打通为缩影,记录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的推进成效;《劳者安居》展现一名外地来沪环卫工人住进公租房的喜悦……这些故事以小见大,有效引导国际社会更好地理解新时代中国的发展理念。
构建“百姓叙事”,坚定传递平实话语中的思想力量。系列视频以百姓故事为叙事主题和叙事主体,不仅体现“烟火气与亲和力”,更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载体。“百姓叙事”朴实、真挚、接地气。比如在《听听,你的声音》中,老人形容长护险护理员:“不是党员的党员,不是干部的干部。”“百姓叙事”具有情绪感染力和共情效应。《航天两代人》中,新一代航天从业者平静地描述父亲遭遇的失败:“接到电话之后,他就一个人坐在沙发上面……过了一段时间,他就跟我们说,天上有问题了。”“百姓叙事”也是生动而深刻的。《深蓝梦想》中,洋山四期的建设者说:“你要发展你要创新,必须先要学会革了自己的命。”平实的语言最有力量,真挚的情感打动人心。在“百姓话思想”中,正是这些触动叙事者情绪的内容,感动着记者,也感染了受众,在静水流深中完成对新思想的阐释。
这启发我们,重大主题宣传不能满足于照本宣科,要精心策划、精准解构、落细落小,寻找贴近性、找到共情点,实现正能量与大流量的同频共振。
坚持以服务中心服务大局为方向,展现党报思想性和穿透力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赋予上海的重要使命,上海正加快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科技创新中心,走好实现高质量发展之路。党报对其始终关注,持续报道建设情况,以富有思想性和穿透力的高质量内容输出着力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增强党报政治解释力,为上海发展凝聚共识。党报肩负着宣传党的主张、阐释党的政策,以宣传报道实现团结引领的责任,需要持续提升政策解读力、政治解释力。从2019年起,解放日报就推出时政述评栏目“上海一周”,聚焦上海市委每周的重大会议活动、工作调研、决策部署,综合分析梳理,以期帮助全市党员干部厘清发展思路,保持步调一致。
聚焦全链条,以融媒产品展现上海科创实力。今年5月,在上海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建设国际科创中心10周年之际,解放日报·上观新闻策划推出《上海实践·科创》5集系列专题视频,重点展现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施工图”,即提升创新策源功能,贯通创新全链条,厚植创新土壤,形成科学家敢干、资本敢投、企业敢闯、政府敢支持的开放创新生态。
围绕高质量发展,以思辨性发问阐释发展逻辑。高质量发展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任务,何为高质量?上海做得如何?硬核题材报道如何体现思想性、写出穿透力?经过深入调研,解放日报于2023年6月在头版推出“上海高质量发展观察”系列报道,结合城市发展参与者的先进经验与典型做法,探究高质量发展的上海路径。以该报道内容为基底二次创作的《上海高质量发展四问》一组海报,改变宏大叙事视角,抛出长期以来萦绕人们心头的几个问题:错过了“BAT”的上海,还有机会吗?上海的目光应该向内还是向外?发问引人深思。文章条分缕析,以翔实案例揭示上海经济稳中向好趋势,运用辩证思维努力讲清在上海高质量发展和建设新的产业体系过程中如何处理好各种关系,清晰展现上海的发展逻辑,有力地提振了经营主体信心。
坚持以优质原创内容为生命,形成流量时代核心竞争力
优质原创内容是主流媒体的生命力,也是核心竞争力所在。随着互联网平台迅速兴起,自媒体野蛮生长,追逐爆款、“流量为王”,引发舆论场的种种乱象。面对“流量焦虑”,解放日报保持定力,持续推进优质原创内容生产,努力赢得有质量的流量。
关注社会现实,以深度报道引领议题设置。作为党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一部分,党报应有强烈的问题意识,通过采访报道找准问题症结,助推经济社会发展。
2023年10月,解放日报“原点”栏目关注中小学生课间活动被限制的情况,撰写深度报道《如何找回“消失”的课间十分钟》,引发数十家媒体跟进报道。话题登上微博热搜前十,形成现象级传播。该报道从公众普遍关心的“学生课间十分钟活动被限制”出发,以家长的顾虑、学校限制的缘由、有关部门的努力层层递进,深入细致地呈现学校、社会、家长解决问题的尝试,最终揭示了问题根源在于家校难以厘清的安全责任,提出由事后赔偿向事先预防转变的建议。报道体现了党报的议程设置能力,起到良好的建设性舆论监督效果。
当年11月初,教育部公开回应“课间十分钟”话题,要求中小学校确保学生课间活动;各地教育部门纷纷跟进。多个新闻院校和新闻教学类媒体平台将该作品作为“解困”类报道典型案例予以研究。
直面舆情热点,以优质内容加强舆论引导。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要完善舆论引导机制和舆情应对协同机制。作为党报,面对社会热点、网络舆情,决不能视而不见,要积极主动发声、敢于善于发声,牢牢掌握舆论引导主动权。
解放日报注重发挥新闻评论的思想引领功能。针对一些地方和领导干部在工作中被网络热搜“牵着鼻子走”的现象,“解放论坛”专栏及时刊发《跟着“热搜”做判断,靠谱吗》一文,批评一些地方以“有没有上热搜”作为简单衡量工作成效的依据和标准,同时指出领导干部既要经常上网了解民意,又不应误入“以偏概全”“一叶障目”的“信息茧房”,倡导调查研究、实事求是。评论观点鲜明,对确立实事求是、密切联系群众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具有较好的引导效果。
网络舆情具有快速发酵、线上线下交织联动等特点,必须及时有效应对,才能持续提升党和政府的公信力。2023年10月,上海一女子在西藏旅游时遭遇严重车祸,后用直升机包机送医院抢救;西藏某地疑似发动当地公务人员献血。事后该女子的感恩自白,引发网民“借助公权力调用公共资源”等质疑。面对汹涌舆情,解放日报和澎湃新闻直面新闻当事人,通过深入采访核实,刊发调查报道《五问阿里献血事件真相,还原上海女子车祸救治全过程》,针对舆情热点和疑问逐一回应,得到网民正向互动。
面对舆情,主流媒体不能失语、缺位。向网民传递公正客观的权威信息,既是党报的责任,也是提升影响力的契机。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听民意解民忧强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闻媒体要把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统一起来、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更好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党报应在党和人民之间架好沟通的桥梁,实现党性和人民性的有机统一。
解放日报历来高度重视群众工作,专门设有部门接待群众来访,受理投诉反映。2023年下半年,解放日报全面梳理群众工作现有机制、板块、功能,推出互动版、民声直通车等新内容,突出互动性、及时性、有效性,增强与读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构建面向市民、面向互联网的新时代党报群众工作新机制。
构建快速反应机制,打造权威辟谣平台。互联网日益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主战场,主流媒体亟须全面挺进互联网主战场,充分发挥“定音鼓”“风向标”作用。2016年,解放日报与上海市委网信办紧密合作,打造上海辟谣平台,利用求证、辟谣、调查、问答等各种形式,借助主流平台,及时发声澄清。据不完全统计,上海辟谣平台全网粉丝量已超200万,累计阅读量和播放量超13亿,成为上海媒体核实求证、澄清谬误的第一品牌。
聚焦民生热点痛点,助力城市治理水平提升。针对市民群众普遍关心的民生问题,解放日报鼓励引导采编人员深入一线开展体验式、蹲点式、解剖式调研,通过公开报道、内参等形式,推动政府部门采取措施解决问题。围绕“地铁播报”“公交专用道使用”“高校全面开放”等诸多民生热点,先后推出一系列报道,承担起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
上海火车站出站换乘地铁1号线的一条便捷直联通道,迟迟不能开放。2023年4月,上观新闻独家推出舆论监督报道《到达上海火车站:爬坡→出站→下楼→再进站!换乘地铁“直联通道”关闭3年,究竟何时能开?最新消息→》《上观昨天报道后,关闭三年的这个通道今天打开了!》,直接推动直联通道恢复正常通行,成为党报关注民生问题、以舆论监督敦促问题解决的典型案例。
坚持以队伍建设为抓手,优化机制激发活力和创造力
推动党报高质量发展,关键在队伍,核心在机制。近年来,解放日报以深度融合为契机,不断创新机制,搭建平台,让优秀编辑记者有更多用武之地,让年轻新闻人才快速得到锻炼成长。
创新机制,释放协作新产能。传统组织架构下,容易各自为政,形成部门壁垒,难以根据报道任务实现资源有效配置。解放日报探索建立“中长期重大报道项目申报机制”,鼓励有想法、有能力的编辑记者揭榜挂帅,跨部门组合、自主申报、协同作战。2023年首期申报共收到49个项目,确定入选的22个重大项目均有序实施。新机制下,团队创造力和积极性激增,催生了“世界眼光 中国故事”系列双语访谈、“我在上海·对话总领事”系列报道、“小城故事”系列报道、“上海之歌”、“在沪外企掌门人访谈”等一批精品佳作。今年3月,解放日报又启动中长期重大报道项目申报,从51个申报项目中评选出36个,分为“报社重点项目”“重点报道”“重点产品”“专题调研”4类,计划年底前全部完成。
技术赋能,用党报价值观驾驭人工智能。媒体融合进入下一个十年,要以先进技术驱动媒体转型,重构媒体融合发展技术底座。要拥抱新技术,推动党报编辑记者走在时代前沿。解放日报始终关注技术发展,积极拥抱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报社的融媒一网通平台,集成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创作功能。编辑记者可以让人工智能拟写新闻标题、对新闻内容进行改扩写和润色、根据图文生成短视频,提升工作效率。报社与华东师范大学等合作开发的人工智能写作应用“浦先生·新闻魔笔”,以上海人工智能国家实验室“书生·浦语”为语言基座模型,在实时获取的全网热点新闻中选取创作主题,推荐具有话题性的写稿视角,挖掘新闻线索库中的相关线索,匹配党报观点库中合适的导向观点,进行融合、提炼,自动创作出内容细致、有理有据、观点鲜明的优质新闻内容,为报社新闻生产赋能。
导师带教,引领Z世代快速成长。近年来,解放日报坚持每年招新,不断补充新鲜血液,并创新机制,由包括特聘首席等在内的资深编辑记者担任导师,带教Z世代年轻编辑记者,帮助其提升业务能力、转变文风。2023年7月,报社开设微信公众号“狮子坐”,同步启动“上观烽火训练营”写作计划,目前已有两期共24名年轻编辑记者入营“淬炼”。“狮子坐”微信公众号成为解放日报直面互联网舆论斗争的一块试验田,旨在引导报社Z世代关注社会热点、舆情爆点,探讨评论写作角度,锤炼符合党报价值观的观点,以有高度、有态度、有力度的文字表达,回应社会关切,正面引导舆论。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这是深刻把握现代传播规律、深刻洞察媒体发展趋势提出的重要改革举措,给党报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明确目标和更高要求。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将主动求变、积极应变,通过改革创新,打造头部时政平台,更好地体现党报担当作为。
(作者系解放日报社党委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