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颂》漆画文献展:媒艺联动,共筑厦门文化高地
2024年11月8日至12月4日,由中国文联、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中国美术家协会指导,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福建省文联、厦门市文发办、厦门市文旅局、厦门市文联主办,厦门日报社、中国美术家协会漆画艺术委员会协办,厦门华亿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策划执行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大型漆壁画《长城颂》创作文献展在厦门美术馆成功举办。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厦门解放75周年,在这个特殊节点,在厦门举办大型漆壁画《长城颂》创作文献展,展示这一中国现代美术的精品工程和国家级重大题材示范工程的创作过程,更好地探索用现代漆画的艺术样式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凸显蕴含其中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将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推动厦门漆画艺术长足发展。
本次创作文献展得到了中国文联、清华大学、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中国美协以及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党委书记、馆长吴向东、清华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向波涛、中国电影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邓光辉、福建省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曾章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党委书记覃川、厦门四套班子领导以及超过50位国内业界知名专家学者出席开幕式。
中央、省市主流媒体和重要网络、社交平台对活动进行了浓墨重彩的宣传报道。截至2024年11月28日上午9时,“《长城颂》创作文献展”在各平台共发布相关信息1190条,总阅读播放量约4100万次。其中央级媒体刊播报道138篇(次),省市媒体报道近800篇次,今日头条、抖音、B站、新浪、腾讯、网易、搜狐、百家号等网络平台总展现播放量突破1000万次,厦门对外新媒体矩阵集中推送,超过140家境外媒体进行报道、转载。
展览共向公众开放23天,观展人数超过31000人次,特别是周末时间,展厅内观众络绎不绝。同时,厦门市不少党支部把参观《长城颂》创作文献展列为主题党日活动,自发组织党员前去观展。
案例亮点
筹备组织 有力有序
为做好本次文献展,厦门市委宣传部高度重视,厦门日报社策展团队——厦门华亿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清华美院程向军教授团队密切对接,高效整合各方力量,确保了各项工作的有序推进,从展陈大纲撰写、审核到视频拍摄制作、展陈布置、宣传工作、嘉宾接待等各方面进行了明确分工,定人定岗定责,迅速形成合力,稳步开展工作。
在长达一年的筹备过程中,项目团队建立了高效的沟通机制,点对点进行工作部署,确保各项工作的信息流畅。厦门日报社策展团队与厦门广电节目公司团队多次赴北京,与中国文联、中国美协、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等各方进行面对面汇报、沟通和对接。在11月布展前夕,在布置时间仅有四天,同时还要进行较为复杂的高空作业与沉浸式展区搭建、测试的复杂情况下,策展团队克服重重困难,勇于担当、顾全大局、通力配合、协同作战,圆满完成了展厅搭建、展品运输布展、活动现场管理、嘉宾组织及接待等各项工作,保证了文献展的精彩呈现。
大咖云集 共襄盛举
本次活动邀请众多文化艺术界专家学者莅临厦门,共议《长城颂》艺术价值以及中国漆画艺术发展等议题。清华美院教授、中国美协理论艺委会秘书长张敢,《美术》杂志社副社长张瞳等数十位业内知名专家以及《长城颂》作品主创、清华美院教授程向军等出席在展厅内举行的艺术学术座谈会,就《长城颂》的创作理念、艺术创新与文化功能进行深入探讨,极大地提升了展览的学术价值。
如今的厦门,不论是漆画教研、漆画创作、漆画产业都有了长足发展,立体化、多层次、复合型的漆画生态已逐渐建立起来。“由此,此次在厦门举办大型漆壁画《长城颂》创作文献展,对于进一步推动厦门漆画艺术的繁荣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长城颂》作品主创、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程向军这样说。
资料翔实 有血有肉
本次展览的文献展区,通过数量众多的照片、手稿、视频、实物等多种形式,全景式展示了《长城颂》的艰辛创作、创新、安全等过程。为了让展览呈现更好的效果,《长城颂》作品主创程向军教授搜集了作品创作过程中涉及的有关文献,特别是从参观者的角度出发,重点把第一手的手绘稿、各类实物以及他长年写生的30多幅作品进行现场展示,让观众能在轻松、直观的观展氛围中了解《长城颂》以及作品诞生背后的故事。
展厅里环形艺术空间展示的巨幅线描稿、作品展区的众多手绘稿等,吸引了众多市民驻足欣赏、拍照。有市民表示,“展览呈现的文献资料非常丰富,不仅有图片、创作期间的宣传报道以及对程教授的电视专访,还展示了程教授早期的一些写生作品,不仅让观者了解创作过程,也看到一个才华横溢的创作者。”
沉浸体验 震撼亮相
本次展览在突出翔实文献资料的同时,在厦门市美术馆首次推出近600平方米的大型沉浸式体验展区。展区充分利用数字科技与声光电技术,将《长城颂》作品转化为三维动态展示,为观众带来震撼的视听体验,让整体展览和作品的震撼力、影响力得到了充分体现。之前,在厦门举办的文化艺术活动中部分曾运用小规模、小范围的沉浸式体验布展,但这么大面积的专门的沉浸式体验区亮相厦门市美术馆还是第一次。
工作团队积极研判新方法和搭建技术的运用,特别是此次沉浸式体验区搭建了两侧7.5米高的镜面墙,这样的高度和面积在厦门均属首次。通过技术攻关,镜面在沉浸式展示中很好地对空间进行视觉上的延伸,把现代科技与艺术之美进行了良好结合,配合高清投影、定点音响等手段,淋漓尽致地体现出“震撼”效果,让观众更深刻感受到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长城精神。
立体宣传 浓墨重彩
本次《长城颂》创作文献展的宣传堪称浓墨重彩,各媒体结合各自特点以及展览亮点,营造了积极热烈的氛围。
整体预热宣传有力有效。自11月5日起,协调中央、省级媒体,组织地市级媒体在各平台围绕展览轮番进行预热宣传,组织市属媒体记者、员工转发有关信息。中央、省级及地市级媒体陆续推出《长城颂》创作文献展将亮相厦门相关报道,其中新华社于11月6日推出报道《大型漆壁画〈长城颂〉创作文献展将亮相厦门》,单条阅读量突破20万次,近70家媒体转载;中国日报网于11月6日推出视频报道,单条播放量突破50万次。协调字节跳动、今日头条等新媒体平台提前进行流量加推,扩大传播声量,相关内容登上抖音厦门同城榜、今日头条厦门同城榜第5位,迅速掀起社会关注热潮。
权威媒体报道浓墨重彩。本次宣传报道工作主动积极与各权威媒体对接协调,加大对展览的宣传报道力度。截至11月28日,中央级媒体刊播报道138篇(次),省级媒体刊播报道225篇(次),其中光明日报、人民网、央广网均刊播相关报道,得到热烈响应;中国日报全媒体平台发布文章及帖文9篇,总浏览量超210万次,重点关注展厅展陈布置、主创团队心得分享及漆画学术研讨等主题内容,着力凸显本次展览的艺术性、专业性和群众性。
视频内容生产提质扩面。依托活动艺术价值高、观赏性强等优势,本次宣传工作充分发挥新媒体传播优势,指导厦门广电集团提前策划制作6条官方推广视频,协调新华社、人民网等央媒,中国日报等超30家中央主流外宣媒体、省市媒体以及对外宣传矩阵广泛二创及转发,以视频化表达和沉浸式呈现激发受众兴趣,在各平台开展“种草”传播。同时,各类新媒体报道持续“霸屏”,各媒体及社交平台充分运用图文、短视频等多种形式,打造具有各自特色的新媒体产品。其中,境外新媒体矩阵面向海外70多个国家,在87家海外网络媒体落地,阅读量超300万人次,互动量超10万人次。通过有力有效的持续宣传,超过3.1万人次前来观展,这也是厦门美术馆举办各类展览活动以来罕见。展馆内线稿造型、沉浸式体验区成为厦门新晋“红色”打卡点,从幼儿、中小学生到媒体记者、党员都纷纷前来参观并留影。
主要思考
厦门是全国漆画艺术发展最重要的城市之一,漆画也是厦门最有优势的画种,曾举办过首届全国漆画展、全国美展漆画展等一系列重量级漆画艺术展览活动,是中国美术家协会唯一设在北京之外的漆画艺术委员会的常设之地,这也体现了厦门在全国漆画领域的重要地位。此次在厦门举办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大型漆壁画《长城颂》创作文献展,全景式展示这一中国现代美术精品工程的创作过程,对推动厦门市漆画艺术高质量发展,助力厦门市“文化中心、艺术之城、音乐之岛”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为公司“数智化”转型奠定良好基础
大型漆壁画《长城颂》创作文献展在厦门的成功举办,不仅证明了一件作品也可以做成一个内容丰富、互动精彩、具有震撼力和影响力的全景式沉浸式展示活动,也为今后如何把看似枯燥的展示内容数字化、互动化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厦门华亿传媒集团股份公司在本次策展和布置过程中收获了宝贵经验,为公司未来的业务“数智化”转型奠定良好的基础。
探索厦门漆画产业发展新路径
厦门作为全国漆画艺术发展的重要基地,拥有得天独厚的漆画艺术氛围和优势。但不少专业人士坦言,厦门的漆画产业发展,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中国美协漆画艺委会主任、厦门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陈金华直言,厦门漆画产业有待全方位发展,应该做到让客人到厦门可以见到最好的漆画家、看到买到最好的作品,这样才算是真正名副其实的漆画强市、大市。
以此次《长城颂》创作文献展为契机,有业内人士建议,厦门应该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将漆画产业发展列入全市艺术发展和文化产业重点,着力构建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社会联动机制,通过打造漆画艺术区,从机制保障、资金配套、宏观政策、科研创新、产学研用一体化等方面发力,不断推动厦门漆画产业向好发展。
推动链接更多的学术、专家资源
通过本次展览的各方的密切协作,厦门市宣传系统和文化艺术界今后可以更好地链接中国共产党党史馆、清华大学、业内知名专家学者等资源。依托上述学术资源、专家资源等,可持续开展促进厦门漆画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各类论坛和实践活动,支持和鼓励大师与在地院校深入合作,培养面向产业需求和未来发展、复合型人才。
同时,从《长城颂》创作文献展出发,厦门市将不断加强与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艺术交流与合作,不断提升文化影响力,共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厦门的文化艺术繁荣奠定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