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怎样做好重大主题报道?看这五句诗的“心法”
媒体行业变革节奏很快。从业24年来,我身边的不少同事都更换过不同的工作领域,而我始终坚守在黑龙江卫视《新闻联播》栏目,坚持与重大主题报道打交道。
我填写或修改过众多送评中国新闻奖的作品推荐表,种类特点各不相同,但推荐理由的第一项一定是:主题重大。这也是我们“做好稿”的一个前提条件:主题分量够了,才能考虑其他。
我从2011年开始担任黑龙江卫视《新闻联播》制片人。2012年到2016年,我们的联播节目5年内拿了4个中国新闻奖电视编排奖,其中两次一等奖、两次二等奖。这些编排的共同点就是围绕全国性的重大主题、时代命题,在新闻中突出黑龙江的鲜明特点,即“国家大事,龙江位置”。
什么样的主题才算是重大主题,有经验的新闻人都能够判断出来。但是,大主题和好新闻,中间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等号,还需要更多的加号。
“无限风光在险峰”——大主题要加上高站位
每年全国发生的大事、重要的时间节点那么多,全国媒体都盯着,怎么能最大化地体现出新闻的价值,需要我们站在全国乃至世界的高度、历史的高度、时代的高度,去记录、呈现好这样的重大事件。
以2015年9月3日的黑龙江卫视《新闻联播》——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一期电视新闻编排为例:当天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作为省级地方媒体,在这样的大事件面前并不占优势。如果只报道省内的纪念活动,不仅影响面窄,在评奖创优方面也没有竞争力。如果去报道全国人民关注的大阅兵,可能观众又有疑问,跟黑龙江有什么关系呢?别说,还真有关系。通过提前了解,我发现这次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与以往不同,首次增加了东北抗联方队。这意味着对抗战14年历史的尊重、对东北抗联艰苦卓绝斗争奉献牺牲精神的认可。可见,站在国家、世界、历史、时代的高度上去看这个特殊的日子,就有了不同的视野。
头题,《胜利阅兵 我在这里》。大阅兵采访难度非常大,我尽可能沟通协调,派出多路记者,在阅兵队伍必经之路上多点出镜。在阅兵现场,记者采访到东北抗日名将张甲洲的女儿等,在全国大事件中发出了龙江声音。
接下来,《龙江军工 亮相阅兵》聚焦大阅兵现场黑龙江制造的直升机、坦克、自行火炮等军品,站在全国视角看黑龙江发挥的作用。《为阅兵喝彩 为祖国点赞》采访了通过电视收看大阅兵的人们,其中就有92岁高龄的东北抗联老战士李敏:老人戴上刚刚颁发给她的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章,站着看完了整场阅兵式;当东北抗联英模部队方阵出现时,老人还带头踢起了正步……
接下来的报道视角又不局限于黑龙江,《王九三的“九·三”梦》是一条新闻特写,介绍了东北抗联英模部队方阵的旗手——生于1993年的王九三,但他并不是黑龙江人,老家在湖南省益阳市永庆村;我安排记者在大阅兵当天赶到湖南,采访了王九三家人收看直播的场景,展现出东北抗联精神不仅在东北,而且在大江南北都已被人们广泛认知的情形。《评论:白山黑水出英雄》则从东北抗联精神上升到中华民族最珍贵的精神内核、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等更高层面。
接下来的报道,又从全国视角扩展到国际视角。在《密苏里号:为胜利作证》中,身在美国的本台特约记者登上密苏里号作现场报道:“70年前,就是在这艘军舰上,日本在投降书上签字”。在《中俄友谊 战火升华》中,又将视角投向俄罗斯:“1945年,苏联红军出兵,和东北军民共同击败了日本侵略者,在今天这个胜利的日子里,30名苏联红军将帅后裔也来到了黑龙江”,体现出宏阔的国际视野。
“只待新雷第一声”——大主题要加上新事件
新事件也就是新闻由头。尤其是做新闻编排,头题选好新闻事件非常重要。比如,2011年黑龙江省粮食产量全国第一,获知这个消息后,我决定围绕这个主题做一期编排,选择的新闻由头是12月12日黑龙江省政府召开的新闻发布会。考虑到一场发布会可能不够分量支撑头题,我安排对发布会进行现场直播的同时,请两位金话筒主持人到基层采访收看直播的农民,选择的人物都是曾被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的全国种粮大户。
说完粮食丰收的结果,再说说丰收的粮食都去哪了,我派出记者到北京、上海、广东、海南、新疆等地,出镜报道《龙江粮 行天下》。选择的报道点新闻性突出,如深圳蛇口港刚刚运达的一船黑龙江粮食,黑龙江大米到广东首次实现铁水联运,等等。这期编排获得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2011年12月12日,黑龙江卫视《新闻联播》节目播出报道《龙江粮 行天下》。
2013年,黑龙江遭遇特大洪灾,抗洪胜利之后,我策划了一期编排:大主题明确为在做好抗灾自救重建家园的同时,继续当好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我把时间节点定在当年的9月19日中秋节。因为中秋是团圆的日子,农谚“八月十五定收成”;这个日子一定下来,我们编排的报道题目也就随之定下来了,《十五的月亮照边关》《十五的月亮照家乡》《你的团圆 我的心愿》《老包的苞米丰收了》……这期编排同样获得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未成曲调先有情”——大主题要加上好故事
主流媒体的正面宣传要润物细无声地讲好真善美的中国故事。2012年,为救学生失去双腿的“最美女教师”张丽莉引发全国关注:她的事迹是一则典型而感人的好故事。这一人物报道,让黑龙江广电在同年拿到两项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一个电视编排、一个广播访谈。
2014年是新中国成立65周年。我策划发起了一场网络征集活动“我的名字叫国庆”:征集以国庆为名的不同年龄段的人来讲述和共和国一起成长的故事。其中有一位金国庆,生于1949年,是共和国的同龄人。1956年,国家提出“中西医结合”政策,这一年,刚上小学的金国庆生了一场大病,一位从哈医大刚毕业的使用现代疗法的年轻大夫救了他的命;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成功发射,金国庆参加工作开始接触邮电通信;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改革大潮涌动,金国庆成为县邮电局局长,见证通信技术发展开始日新月异;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园,中国以开放之姿面向全球,金国庆退休,他要走遍大好山河,看一看这盛世强国……《金国庆:与共和国一起成长》获得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千里江陵一日还”——大主题要加上快时效
重大主题符合了,全国站位找到了,新闻由头有了,好故事也齐了,还需要什么呢?新闻时效。尤其对新闻编排来说,“今天”,就是生命。以张丽莉那期获奖编排为例,5月20日是全国助残日。时任国务委员刘延东到哈尔滨看望即将二次手术的“最美教师”张丽莉。前方记者发回反馈:现场非常感人!我意识到,这是一个可遇不可求的好新闻。我火速集结编辑记者,把当天的黑龙江卫视《新闻联播》编排推翻重做。在滚滚嫩江中被救下的落水儿童与救人民警一起来看望丽莉老师;当年被刘英俊舍身拦惊马救下的孩子长大了,也来探望张丽莉。从众多救人者、被救者的爱心延续,再到当天全省各地林火扑灭、矿工获救的欢欣喜悦……这期仅用了6个小时就制作完成的“温暖”主题编排,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2012年5月20日,黑龙江卫视《新闻联播》节目播出新闻报道《刘延东代表党中央国务院看望慰问张丽莉》。
“横看成岭侧成峰”——大主题要加上巧心思
主题、站位、事件、人物、时效……当以上条件都具备之后,是不是我们的作品就能产生大的影响力?还不够。还需要有巧妙的设计、创新的表达、独特的视角,总之一句话,要和别人不一样。
黑龙江的农业发展一直是重大主题。黑龙江广播电视台获得过39个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包括特别奖、名专栏奖),其中“三农”方面主题就有13件,占比达1/3。主题一样,角度不同。每年粮食产量再创新高,我们都会从一个新的视角去报道。但是到了2017年12月,国家统计局发布公告,黑龙江粮食总产量1236亿斤。这个数字虽然仍居全国第一位,但比上年有所下降。听到这个消息的一瞬间,我有点困惑:产粮第一大省结束了连续13年的增产历史,这还能算是一条“好”新闻吗?但通过深入研究、抽丝剥茧般分析,我们发现粮食总产有所下降的原因是种植结构的调整。种玉米的少了,种水稻的多了,这意味着国人饭碗的质量更高了,并且在减产的同时农民收入增速有望突破8%,达到近年来新高。减的是产量、增的是价值,这一新观点跃然而出,揭示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给中国农业带来的重大变化。通过“为何要减”“怎样能增”这样的逻辑结构层层深入、例证分析,最终形成了电视评论《减产为何却增收?》,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2017年12月,黑龙江卫视《新闻联播》节目播出新闻评论《减产为何却增收》。
举了这么多例子,都是多年以前的作品了,可能大家会问,那你们黑龙江现在在忙什么大事呢?在忙着上“热搜”呢。这个冰雪季,黑龙江、哈尔滨“莫名其妙地就火了”。其实,所有的“莫名其妙”,都是新闻的好题材。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参加黑龙江代表团审议时提出“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的高站位、多次创造全网第一的新事件、无数感人至深的好故事,再加上新闻时效、独家观点,让我们从冰雪之外去看冰雪。从历史的积淀去看、从全球的影响去看、从人文的内涵去看,比如,共和国长子的奉献情怀、闯关东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还有百年前的东方小巴黎、解放初期中国最浪漫的城市、联合国授予的音乐之都、诚信好客的民众价值理念等等。在流量爆火的背后,更深层的新闻本质等待着我们去挖掘。提升“四力”,唱响主旋律,独创新闻精品,与时代同行,我们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