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舆论监督版面少、作品少、获奖少,怎么破?
党报,是党组织联系群众、教育群众、组织群众,提高党员和群众觉悟程度的最有力武器。党报有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之称,为党发声,为人民主持正义,是党报存在应有之义。在党报的各种功能中,开展舆论监督是党报最具宣传教育功能的武器。然而,近年来,党报舆论监督报道越来越少,舆论监督功能的削弱对党报的威信和公众信任构成挑战。
党报舆论监督阵地有萎缩趋势
新媒体的崛起带来传媒市场的剧变。一方面,新媒体蓬勃发展,催生了广泛的舆论监督;另一方面,党报市场份额缩减,舆论监督的需求更为迫切。令人忧虑的是,党报舆论监督处于阵地萎缩状态。
2012年底,笔者曾对全国省级党报舆论监督版面和栏目作过摸底统计,当时全国有13家省级党报开设了舆论监督相关版面和栏目,如北京日报“政府与市民”、解放日报“百姓心声”、天津日报“海河之声”、河南日报“舆论关注”、大众日报“读者”、湖北日报“监督”、湖南日报“来信”、陕西日报“新闻调查”、山西日报“监督与关注”、吉林日报“百姓心声”、黑龙江日报“民声民生”、福建日报“读者来信”、新华日报“新华调查”“读者来电”等。这些版面和栏目刊发了大量鲜活、生动、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舆论监督报道,成为党报最具可读性、最具传播力、最具影响力的版面和栏目,在党报与读者间搭设了互动交流的渠道,有力增强了党报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和影响力,提升了党报的社会公信力。
而今,仍然坚持开设有舆论监督版面的省级党报只剩下5家,有的改了“门头”换了名称,有的压缩了出版期数,延长了出版周期,从过去一周一期变成一月一期或半月一期等。一向重视群众工作的新华日报,曾一度恢复“读者热线”栏目,但终因时势变化,打电话报料、投诉的越来越少而停办。因素材短缺而力不从心,党报开展舆论监督日益艰难。
检视当下党报的舆论监督,形势差强人意。近年来舆论监督稿获奖少,特别是来自党报的参评稿少之又少。梳理去年获中国新闻奖的舆论监督稿发现,其中一半来自央媒,一半来自地方媒体,而来自地方党报的仅有两家。党报舆论监督参评稿少,客观上跟党报的主要领导对待舆论监督报道的认知和态度有关,重视的则表现突出,不重视或压制舆论监督的自然申报就少。
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非常重视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从2022年开始,专门设置了中国新闻奖舆论监督报道奖项。这是全国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对舆论监督报道的最有力加持,传递出重视媒体开展舆论监督报道的鲜明态度。
然而,近3年来参评中国新闻奖舆论监督报道奖项的作品,却不增反降,逐年减少。2022年参评舆论监督报道奖项的作品有63件,2023年减少到56件,2024年时只剩下50件,平均每年减少了10%。这无疑揭示了包括党报在内的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阵地萎缩、报道锐减的严重问题。
弱化舆论监督功能有损党的形象
党报舆论监督功能的弱化,虽然表面上看似无关大局,但实则侵蚀了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损害了党在民众心中的正义形象。
一是“自我放弃”。面对新媒体的挑战,包括党报在内的传统媒体调整了发展思路,强化了经营创收,弱化了舆论监督功能,特别是党报倾力打造多年已经形成一定社会影响力的舆论监督品牌栏目和版面逐渐淡出公众的视线,原因归为“上面不喜欢”“地方不欢迎”。
圈内人把舆论监督形象地比喻为“唱白脸”,是媒体的平衡力量。可现在不少党报不“唱白脸”,一边倒“唱红脸”,缺乏批判性声音。
当然,党报因其所处的特殊政治地位,规矩多,纪律严,这是事实。报什么、不报什么,党报不会因片面追逐流量而降低标准,对选题有自己的判断和考量,这一点有别于市场化媒体和商业网站。然而,这不应成为忽视或放弃舆论监督功能的借口。否则,党报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将遭受严重冲击,传播力的下降将无法避免。
二是自身考量。当前,尽管传统纸媒面临挑战,党报却依然占据舆论高地,这是其政治属性与地位的必然。现在一些地方利用媒体市场化运营,把党报发行和经营创收与新闻宣传挂钩,美其名曰战略合作,实则以商业利益换取舆论的宽容。如某地因长期向海洋排放化工废水,导致当地上百户紫菜养殖户绝收,当地党报却刊发整版软文,为当地紫菜养殖户直指“罪魁祸首”的化工园区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歌功颂德,大唱赞歌。这种丧失公正立场、背离党报初心的行为,有损其在民众中的声誉。
三是思想顾虑。一提起“舆论监督”,一些地方领导的第一反应是“负面新闻”“惹麻烦”“找茬”“跟地方过不去”等等,压根没把舆论监督报道上升到有利于改进工作、规范管理、提高效能、促进公平公正的认识高度上来。一上来或是消极逃避,或是“兴师问罪”,没有一个正确的态度。
一些媒体主要领导并非新闻专业出身,也没有媒体从业经历,缺乏对媒体人的感同身受,在面对党报需不需要舆论监督的“心灵拷问”时,常患得患失,立场摇摆,具体表现为:有的怕用力过猛,畏首畏尾,瞻前顾后,蜻蜓点水,隔靴搔痒;有的怕“惹事”,得罪“领导”和“有关方面”,本着“得过且过”“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多栽花少碰刺”;有的干脆把过去一些身上带棱角、带刺的版面和栏目砍掉,或者通过栏目“改造”的方式,逐步弱化栏目的舆论监督功能,把领导和地方感到头疼的“刺儿头”“愣头青”以轮岗、换岗的方式进行调整,导致舆论监督名存实亡,直至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
党报舆论监督“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舆论监督与正面宣传,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习近平总书记有一段精辟的论述,“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而不是对立的。新闻媒体要直面我们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直面社会丑恶现象和阴暗面,激浊扬清,针砭时弊。对人民群众关心、意见大反映多的问题,要积极关注报道,及时解疑释惑,引导心理预期,推动改进工作。”
历史上,党对党报的舆论监督功能和作用阐释得非常清晰。1948年11月23日,新华社中原总分社曾在《办好党的报纸和通讯社》一文中提出警告:“如果记者成为私人御用‘记功员’,报喜不报忧,报好不报坏,文过饰非,自欺欺人,正是‘客里空’的一种具体形态,而且是异常危险的事。”“正确的自我批评绝不会损害党的威信,而且只会增加群众对我们的信任和谅解。”
党报开展舆论监督,就是党报对发现损害或危害党的形象的社会现象、存在问题所进行的一种党内自我批评、自我警醒,目的在于提醒和告诫当地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正视存在的问题、矛盾,以积极、正确的态度,对待人民群众的呼声和反映,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问题、化解矛盾,进而以行动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构建和谐、融洽的党群、干群关系。
步入新时代,尽管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我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没有变,党报承担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没有变。党报开展舆论监督就是对照党对党员、干部的要求和标准,照照镜子、扯扯袖子、红红脸、冒冒汗,让党员领导干部能客观理性地看到辖区党员、干部身上存在的作风问题。狭隘地认为舆论监督等于抹黑、添乱、过不去、鸡蛋里挑骨头,无异于心胸狭小、缺乏格局。党报只有进行广泛的建设性调查性报道,才能尽到党媒职责,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方能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格局和媒体竞争态势发生了颠覆性变化。面对新媒体的挑战,党报更应坚守舆论监督的阵地,积极拿起舆论监督武器,为党发声、为民代言,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以实际行动提升其在舆论场中的影响力。党报的政治地位不应成为弱化舆论监督的借口,而应是推动其更有力执行舆论监督使命的动力。这是党报的属性和功能决定的。唯有如此,党报才能在新时代的传媒环境中,持续发挥其引导舆论、服务群众的关键作用。
党报开展舆论监督大有作为
党报开展舆论监督威力大、影响广、社会关注度高、传播效果好,是其他市场化媒体所无法比拟的。实践表明,党报通过开展舆论监督,促进了政府部门的机关效能建设和作风建设,加快了社会法治化治理进程和文明进步。
以今年“5·22”安徽滁河污染事件为例,地方官员不作为、懒政等行为被央视报道第二天即遭免职处理。这是当今社会治理中,新闻媒体舆论监督威力的又一有力例证。
新闻推动社会进步。新闻媒体充分发挥舆论监督功能,积极介入和参与社会治理,成为重要的社会善治辅助力量。截至2024年6月24日,浙江省湖州市新闻传媒中心《看见》栏目开播两周年,共刊播475期,其中舆论监督233期,占了近一半,消除了起初外界对栏目“办不了、办不好、办不长”的担忧。《看见》栏目以媒体监督“小杠杆”,撬动社会治理大效能,秉持真挚的为民情怀,把每件“小题”都“大做”,成为解决群众关心问题,强化执政能力建设的有力抓手。
2024年元旦,重庆广播电视台开播舆论监督节目《今日关注》,目前已经形成市区(县)两级各有侧重、优势互补、联动发力的舆论监督体系,全力打造了具有重庆识别度和全国影响力的建设性舆论监督品牌。
当然,新闻媒体开展舆论监督离不开党委政府的鼎力支持。以湖州市新闻传媒中心《看见》栏目为例,栏目开办两周年座谈会,湖州市委书记亲自出席为其“站台”,称“《看见》栏目是一把钥匙,打开的不仅是监督的大门,更是社会治理的模式,充分彰显了栏目的时代价值”。可见,这档舆论监督栏目之所以能迅速“出圈”,引发社会关注,并能持久开办下去,除了采编播人员的精心策划和辛勤努力外,背后更离不开当地主要领导强有力的支持。
舆论监督报道聚焦社会热点、焦点、难点,备受社会关注,同时也成为各类新闻评奖的“宠儿”。湖州市新闻传媒中心《看见》栏目一年有两件作品摘获中国新闻奖,创下了一个栏目创优的奇迹。在第34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有16篇是舆论监督稿。
可见,舆论监督报道只要吃透政策,采写到位,掌握好尺度,在好稿的角逐中,获奖的几率还是很高的。以新华日报为例,历年推荐到省和国家参评的舆论监督作品,基本上都有斩获;已经退休的内参部原资深调查记者陈道龙以调查报道出名,多次捧获中国新闻奖奖杯。
党报开展舆论监督迎来发展机遇
长期以来,新闻界一直呼吁尽早出台保障新闻采访报道权利的相关法律法规。值得欣慰的是,2024年6月28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一章第八条明确规定,“国家建立健全突发事件新闻采访报道制度。有关人民政府和部门应当做好新闻媒体服务引导工作,支持新闻媒体开展采访报道和舆论监督”等等,从法律层面确立了新闻媒体在突发事件应对工作中的重要地位。这项法律的修订和施行,扫清了突发事件采访报道的法律障碍,为新闻媒体开展突发事件舆论监督提供了“尚方宝剑”。
2024年7月18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构建全新的媒体生产传播机制与评估体系,推动主流媒体的深度变革,并完善舆论引导与舆情协同机制。这一决定昭示着主流媒体在舆论引导中的新使命,既要坚决传播党的声音,生动讲述中国故事,又需遵循新闻传播的客观规律,建立与全媒体时代相适应的工作模式和评价标准。当前,舆论监督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面对新的历史坐标,如何重塑党报舆论监督影响力,提高党报在舆论场上的声量和分量?
一要提高政治站位。坚持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找思路、找启迪、找答案,始终把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做好新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确保党报舆论监督助力不干扰,帮忙不添乱,始终锚定正确的政治航道。
二要坚持建设性监督。舆论监督是手段,落实改进是目的,不能为了监督而监督。舆论监督要聚焦“卡点堵点”“痛点难点”“焦点热点”,反映人民群众诉求,回应社会关切,有的放矢开展调查,推动解决实际问题,推动党的方针政策落地落实。
三要报道更细更严。用“冷心”做热事,善于“踱方步”,切实做到有现场、有预判、有见地,经得起推敲,无懈可击。监督的题材要留有余地、与人为善,不求一鸣惊人但求口服心服。
四要锻造更强的专业队伍。培养一支素质高、业务精、品德优的调查记者团队,为党报的舆论监督提供坚实的后盾。在严守纪律的前提下,给予他们足够的空间和鼓励,让他们在舆论监督的战场上无畏前行,将其作为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维护公平正义的重要武器。
(作者单位:新华日报社新华传媒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