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从加强党对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领导,构建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体系,建设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大平台,防范化解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舆情风险等四个方面入手,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其核心要义是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推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搞好社会宣传教育。”因此,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画好最大同心圆,是新闻战线的责任与担当。

坚持党管媒体,加强党对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必须加强党对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领导权、主导权和话语权。

坚持党管媒体,加强党对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领导权。

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原则,也是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原则。因此,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顺应时代变化,创作推出更多优质作品,集中展示中华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一体格局,讲清楚“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道理。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改进工作,才能构建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有效防范化解民族复兴进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隐患。

坚持党管媒体,加强党对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导权。

制定宣介工作规范和原则,建设研究型宣介队伍,确保工作有人做而且能做好。做好宣介资源审查,确保正确舆论导向。建立舆情防范和应对处置管理办法,做好管理和监督。搭建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平台载体,善用电视、报刊、广播等传统媒体,也要用好新媒体。

坚持党管媒体,加强党对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权。

我们应组织强有力的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建设自己的话语平台,做好议题设置,把握好话语导向,牢牢掌握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权。

坚持内容为王,构建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体系

应坚持内容为王,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构建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体系。

着重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即“十二个必须”。

其中,“必须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高度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是战略定位;“必须把推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是使命任务;“必须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是坚守的底线;“必须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是推动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关键;“必须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是根本保证;“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是重大战略决策;“必须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是历史逻辑;“必须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阐明“文化”的重要作用;“必须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是民族政策基石;“必须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是基本途径;“必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制度保证;“必须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是法治要求。宣介工作要引导各族人民深刻理解“十二个必须”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

着重做好“四个大力宣传”和“三个讲清楚”。

其一,“四个大力宣传”。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各族人民清晰中华民族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道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阐发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本质属性和构成要素,明确“共同体”所彰显的中华民族的统一性、共同性与不可分割性。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让全世界看到我国民族关系、民族面貌等发生重大变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深度和广度前所未有,“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社会关系不断深化。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彰显负责任大国担当。

其二,“三个讲清楚”。讲清楚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各民族共同发展进步的可靠保障,要让各族人民懂得,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形成和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是我国各项事业发展进步的根本保证。讲清楚中华民族是具有强大认同度和凝聚力的命运共同体,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是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所在。讲清楚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所具有的明显优越性。

坚持多措并举,建设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大平台

建设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大平台,要做到线上线下相结合、显性与隐性相结合,要根据受众群体的信息表达偏好,探索多元化、精准化的宣介路径。

拓宽宣介渠道,传统媒介与新型媒介相结合。

要重视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渠道,优化宣介策略,提供形式多样、包容性强的宣介服务。要采用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介效果。要利用好新媒体技术和新型传播平台,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增量。同时,相关部门也要加强顶层设计,积极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现路径。

树立精品意识,办好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专栏专刊。

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组织人员赴基层搜集、挖掘和整理一批具有真实性和感染力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和中华民族大团结故事,如“家在玉麦 国是中国”“没有祖国的界碑 哪有我们的牛羊”等报道,讲述各族人民守卫祖国边疆的故事,成为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品的典范。鼓励相关部门发挥职能和业务优势,创办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特色专栏,如国家民委“道中华”、中国新闻网“东西问”等栏目,有力提升了民族工作的外宣效能。

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改善宣介策略,有形与无形相结合。

其一,要增加互动逻辑和环节,增加媒介与受众的共情和民心相通。既要有“曲高和寡”的理论阐释、深邃观点的理性分析,也要有“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温暖故事。其二,要挖掘、整理和创作中华民族共有文化符号、象征和标识,建立多民族语言文字的宣介渠道。

积极推动中外学术界、民间团体交流互动。

新时代,我们要坚定“四个自信”,将“走出去”与“迎进来”相结合,向世界传递“世界好,中国才会好;中国好,世界会更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而构建一个相互依存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坚持未雨绸缪,防范化解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舆情风险

面临复杂的信息环境,我们要发挥信息传播的良性控制功能,重视防范化解舆情风险,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良好的信息生态。

建立防范与化解涉民族因素舆情的工作机制。

当前,互联网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也增加了产生网络舆情的风险。对此,要建立工作预案,分门别类处置舆情风险,对恶意破坏民族团结、影响国家安全的信息坚决清理,依法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对网络热点问题,应及时发布权威性观点,引导网民理性讨论。

树立问题意识,对受众进行答疑解惑。

部分自媒体或个人因专业知识有限,其发布的短文、微视频、讨论话题中,涉及民族元素的部分存在被误解、被误读等现象,易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我们应建立客观、理性的对话平台,并组织专业人员对相关问题进行剖析,解答受众的疑惑。

发扬斗争精神,防范化解民族领域风险。

一些国家长期打“民族牌”,攻击我国的民族政策,对此,我们要旗帜鲜明地反对,不仅要组织专家、学者进行有理有据有节的回应,驳斥其错误言论,同时也要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要按照国际传播规律做好民族领域外宣工作,讲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讲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的巨大成就,讲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离不开各国人民团结协作。

建立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评价指标体系,持续改进宣介工作。

一方面,按照点击率、阅读量、转载率等指标,综合评价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栏目和作品,分析高活跃度作品的共性特征。另一方面,定期开展受众满意度调查,获取观众对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栏目和作品的评价、意见和需求,提升创作能力和水平,不断推出更高质量的作品。

新闻战线:https://mp.weixin.qq.com/s/vwxGhtLx3uKgG3H8j1Dml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