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具有时代性、创新性、变革性、可持续性和价值性等特点,它的出现不仅象征着生产工具的更新和生产方式的转变,更代表着社会生产力实现了质的飞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这一重大概念不仅深刻揭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更为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指导和行动纲领。

新质生产力重点聚焦技术含量高的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主流媒体应充分借助人工智能(AI)、虚拟现实(VR)等先进技术,以更直观、更生动的方式传播新质生产力理念。同时,随着新质生产力的不断提升,信息传播的速度与广度也会显著提高,应以五个“用好”,及时、准确、广泛、全面、系统地传播新质生产力概念,积极赋能高质量发展。

用好声量

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大部署,深刻回答了“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为什么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怎样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新质生产力凭借其独特的技术优势和创新精神,为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支柱与重要保障。为了进一步促进高质量发展,主流媒体应及时、广泛地传播新质生产力这一重大概念与实践成果,保持稳定、适度的舆论声量与流量,让正能量澎湃大流量,让好声音成为最强音。

新质生产力的舆论声量和流量要保有一定的“度”和“量”,这就要求主流媒体在传播新质生产力理念的舆论宣传工作中多一些“滴灌技术”,让新理念、新信息如春雨般悄然渗透,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用好典型

新质生产力作为一种全新的生产力形态,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创新性、变革性、可持续性和价值性。这些特性使得新质生产力在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全面深入地传播新质生产力概念,主流媒体需从多个维度着手。要深入挖掘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特点,揭示其背后的深层逻辑和价值意义。要通过生动、具体的故事和案例,展示新质生产力在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等方面的积极成效,让更多的人看到新质生产力的价值和影响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主流媒体应通过讲清新质生产力和传统产业间的关系,明确哪些“有所为”,哪些“有所不为”,这样更有利于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主流媒体应深入理解和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内涵,更好利用典型案例传播实践成果。

报道先进事迹、讲述精彩故事、传播优秀精神是主流媒体的使命和担当。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黄宝荣在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第二场“委员通道”上分享了一家浆水酸菜企业成功转型发展的故事——返乡创业的甘肃小伙王兵,瞄准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浆水酸菜,通过与兰州大学等多所高校、科研院所进行产学研深入合作,“创”出了一条标准化、品牌化、规模化、数字化的企业经营之路。这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动实践,更是新型工业化的新意所在。

人民网在《让亿万人享受美好出行!雅迪以科技定义旗舰新标准》一文中,通过生动鲜活的报道,展示了雅迪在研发领域的持续投入与不懈创新。雅迪在续航、安全和智能化方面的技术突破,充分彰显了新质生产力对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作用,这些创新成果也为绿色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引领产业从国内走向国际市场的强大“引擎”。

解放军报在题为《陈金兰代表——大力发展新型作战力量和手段》的报道中指出,陈金兰所在部队作为空军首批装备运-20的运输航空兵部队,其飞行员群体自发组成“鲲鹏之翼”系列信息化软件研发小组,成功研发出集起降规划、领航计算、装载规划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系列软件。这些软件的应用,不仅促进了“鲲鹏”战斗力的显著提升,同时也展现了将新质生产力不断引入军事领域的成果。此类报道不仅加深了公众对新质生产力的理性认知,更激发了社会各界对创新实践的广泛参与和热情投入,为行业的持续进步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用好全媒体

全媒体时代,主流媒体应全面运用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介和技术手段,以满足不同受众群体的需求特点,实现全方位立体化传播。也应充分发掘和利用不同媒介的特性及优势,协同合作,从而达到最优的传播效果。

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主流媒体就新质生产力报道精心策划,发表了多篇深度分析文章。人民日报推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新华社刊文《以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指引方向、指导实践》,均以专业的视角,深入解读了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与积极影响。人民日报客户端推出《习近平的新质生产力“公开课”》以及手抄版《2024政府工作报告学习笔记》,可视化解读新质生产力。中国政府网推出《一镜到底看〈政府工作报告〉》,生动展现了新质生产力的实际应用与未来发展蓝图。

为有效宣传新质生产力概念及其成果,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东方卫视充分利用全媒体矩阵的强大优势,以“五线并进,全媒协同”的创新策略和优质内容,持续丰富全国两会特别报道和新质生产力相关报道,进一步强化了主流声音的影响力。深圳广电则创新推出横竖屏同播,引入AI数字人“深艾”,为全国两会报道注入创新力。此外,深圳广电还推出广电新质生产力·AI云创计划,并打造了国内领先、合规可控的AI生成式视频应用平台。

媒体融合的基础在于整合、协同,我们应保持新质生产力舆论宣传的一致性,从而实现社会效应、宣传效应最大化。同时,充分利用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的融合传播优势,有效整合多方资源,共同参与到新质生产力的信息传播工作中来。

用好全传播

全传播不仅是传播策略,更是一种传播思维方式的转变。所谓全传播,不仅要充分发挥媒体特别是主流媒体传播的优势,也要充分发挥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群体传播的特点和优势,实现信息的全方位覆盖和高效能传播。

新质生产力的出现和发展,往往伴随着一系列的理论创新。在此过程中,组织传播中的各组织机构间关于新质生产力的公文传播机制起到了重要作用,其系统化的传播方式确保了新质生产力理念能够规范、全面地传达至每一位机构成员和受众。与此同时,各级各类的会议与论坛亦成为新质生产力理念传播的重要阵地,专家学者在此深入研讨与交流,帮助受众全面、深入地理解新质生产力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从而更好地将其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当然,新质生产力概念的传播方式和渠道远不止于此,人际传播以及群体传播也可以进一步推动这一理念的普及。

在充分用好全传播的过程中,还应做好四个“讲清楚”的工作:一是讲清楚新质生产力理念的意义与价值,使受众深刻认识到其重要性;二是要讲清楚实现这一理念的具体路径与方法,提供切实有效的指导与支持;三是讲清楚新质生产力理念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作用,激发广大受众的积极性与创造力;四是要结合实际情况,讲清楚如何因地制宜地推进新质生产力,确保其真正落地生根,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此外,在用好全传播的过程中,应及时回应公众对新质生产力提出的问题和疑虑,激发公众参与新质生产力理念探讨与实践的热情。

用好全舆论场

全舆论场涵盖了国际与国内、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等多个舆论场。在传播新质生产力理念时,既要将其置于国内外政治、文化、军事、外交等多个舆论领域来考量,又要站在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进行审视与思考。以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为显著特征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不仅正在全球范围内重塑创新格局和经济结构,也在重塑全球的舆论格局。

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和支撑力。从经济学角度看,新质生产力代表一种生产力的跃迁。从传统生产模式向更高效、智能、环保的生产模式的转变,不仅有助于提升中国经济的整体竞争力,也为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正如中国的扶贫工作也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一样,中国发展新质生产力同样也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我国主流媒体有责任和义务向世界阐明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深远目的和重要价值,让世界看到中国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是为了推动国内高质量发展,也是为了实现共赢共享,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

新闻战线:https://mp.weixin.qq.com/s/ZlEgJfjxrJ9CChbH6xRIW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