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日报社党组书记、社长张磊:讲活 “尔滨” 故事 讲出冰雪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哈尔滨日报社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始终坚持把改文风作为提升报道吸引力、扩大媒体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切实提高宣传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发挥意识形态工作主阵地作用,承担起党报的责任与担当。
特别是2023—2024年冰雪季以来,报社组织记者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在与市民的积极互动中彰显政府作为,在与游客的协调互动中体现城市特质,在与自媒体博主的主动互动中扩大影响力,从小切口入手,推出一系列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好报道好作品,彰显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展现了地方城市党媒的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书写感动,营造“滨滨有礼”城市形象
好的文旅报道,要用有血有肉的故事打动读者。从小切口入手,把故事讲精彩,是提升宣传效果的有力抓手。
《早知春有信 “尔滨”再邀约》通版报道是对哈尔滨日报“春风有信 再约‘尔滨’”文旅推广活动的阶段性展示,向100位与“尔滨”热情互动的博主、网民等寄赠新春贺礼,感谢他们的关注和热爱。从创意到礼品,活动充分体现了“尔滨”特色。随着多位博主的开箱视频不断发布并发酵,“春风有信 再约‘尔滨’”打动无数网民,相关视频全网曝光量突破2.6亿,实现了热点话题的再延伸和城市形象的再塑造,进一步营造了哈尔滨“滨滨有礼”的良好城市形象。在今年7月举办的中国报业协会2024文旅融合与媒体传播大会上,该文旅推广活动成功入选全国党媒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案例。
2月9日,哈尔滨日报通版推出通讯《早知春有信 “尔滨”再邀约》,对“春风有信 再约‘尔滨’”文旅推广活动进行深度报道。
在兆麟公园冰灯艺术游园会上,一名游客不小心把冰雕龙的一颗牙齿碰掉了。景区工作人员发现后立即进行修复,并表示“太正常了,冰雕本来就是‘消失的艺术’,不会对此类行为追责”。哈尔滨日报对此进行报道,收获网民如潮点赞,称“哈尔滨这波上大分了”“升华了,格局打开了”“就冲这态度,今年也要去趟哈尔滨”……真实可感的报道、生动鲜活的故事,体现出哈尔滨的亲切人文关怀以及这座城市的服务意识。
在火爆一冬的冰雪大世界闭园之际,哈尔滨日报推出通讯《冰心一片寄春风》,笔法细腻、情感充沛,既体现着游客的依依不舍,也展示了工作人员始终如一服务游客的真诚坚守,更表达出大家对下一次相聚的热切期待。
《一座城与冰雪的60年情缘》《拥抱冬末盛景 继续燃情冰雪》《@游客朋友:“尔滨”感谢,冬日相伴;春风有信,相约四季》等报道,在故事中融入更多感动,展示美丽、热情、真诚的哈尔滨形象,把大流量变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动力。
记录真诚,揭示“客似云来”核心密码
好的文旅报道,要展现更多城市特质,让来过的游客有共鸣,让想来的游客有期许。
在哈尔滨“破圈”的进程中,当地市民、在外游子以高度的荣誉感和自豪感,纷纷尽己绵薄之力,为游客、为冰雪旅游、为家乡献计献策、出钱出力。他们的无私付出,只为了让游客满意、让家乡更好。
面对市民高涨的热情,哈尔滨日报社精准引导这份真诚、细心呵护这种热情,以“带露珠”“冒热气”的鲜活报道,让文明市民与各地游客的真诚互动更加“丰满”。
《外地女孩忐忑搭车,结果很暖很治愈》报道,讲述了一名外地来哈旅游女孩问路搭车的故事。本是一则很普通的冰城市民帮助外地游客的案例,通过当事人的讲述,真实地再现了外地女孩在陌生城市忐忑的心路历程,以及冰城市民乐于助人的情怀,生动地呈现了冰城人民文明素质的升华。
《“黑A03U71” 上演“大城小爱”》报道,讲述了两名外地来哈求学的女孩在暴雨天气候车时,被准备收车的司机主动拉乘的故事;狂风、暴雨、黑夜、两个外地女孩、司机主动拉乘等元素叠加到一起,为一次普普通通的驾乘服务赋予更多温度。
类似报道还有很多,自发组织的车队免费接送外地游客、市民自制“小灵龙”送游客、冰城小伙深夜给环卫工人送奶茶、冰雪大世界的“失物招领”、街头巷尾的暖屋子、机场的换衣间……一个个爱心满满的故事、一篇篇热情洋溢的报道,让游客真正感受到哈尔滨的热情真诚,也让市民切身感受到来自家门口的精气神。更多的人们主动参与到冰雪旅游服务中来,哈尔滨一次次上了热搜。
哈尔滨日报的文旅报道,注重在凡人小事中挖掘新亮点,捕捉时代脉动、凝聚奋进力量。这些报道聚焦普通人“平凡而伟大”的故事,触摸社会进步的律动、时代发展的脉搏,展现着活力满满、热气腾腾的新时代中国。
彰显情怀,凝聚城市发展奋进力量
好的文旅报道,要彰显更多人文情怀,在协调互动中揭示历史底蕴、触摸时代脉搏。
哈尔滨日报把“讲好冰城故事,传递积极的城市形象、鼓舞人心的正能量”作为重点,不断拓展文旅报道外延,吸引更多游客爱上这座城市、更多投资商关注这座城市。
《“哈尔滨是我到过最温暖的地方”》一文,记述了坐着轮椅从厦门到哈尔滨圆冰雪梦的赵昕宇的温暖之旅;《“‘尔滨’,就是我的家!”》,记录了除夕夜游客在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喜迎龙年春节的盛况,细腻的描述、真实的场景让更多网民对冰城之旅充满期待;《冰雪大世界,消融也是一种美》,从不同视角展现公安干警、消防官兵、冰雕师、冰建师、志愿者等在冰雪季的辛劳付出,见精神见情怀;《从“会客厅”到“大巴扎”,哈尔滨“以旅为媒”谋经济发展新篇章》等报道,则放眼全球,思考文旅助力经济发展的美好前景,为冰雪旅游赋予更多内涵。
“冰雪热的另一面”系列报道、“冰雪热的溢出效应”系列经济观察、“冰城鲜食记”系列报道、“唱给‘尔滨’的歌”系列报道等,则从不同角度将独特的哈尔滨展示在世人面前,凝聚正能量、突出新风采。
激发共鸣,形成双向互动传播格局
好的文旅报道,要让读者产生共鸣,在身临其境中传播情绪价值,在感同身受中收获理念认同。
哈尔滨爆火,是主流媒体与自媒体主动互动的良性循环。众多自媒体和网络知名人士竞相发声,真情诉说着“尔滨”的美好与浪漫;哈尔滨日报则坚持跟踪、记录,利用报、网、微、端对相关内容进行二次传播、多次传播、联动传播。
与哈尔滨同步爆火的,还有各平台的评论区:
“这个冬天,凡是来过哈尔滨的人,都感受到城市‘表里不如一’的火热温度。”
“哈尔滨为了我们真是努力做到极致,那一刻比我吃铁锅炖大鹅还暖和。”
“看到家乡如此火爆,我整个人也被激活了,真心被感动到了。”
“中央大街上挂的火红灯笼、免费的白开水、红专街的油炸糕,治愈了我的一切烦恼。”
“现在终于理解了东北‘老铁’这个词的含金量了。”
记者精心梳理网民留言,相继推出《50位天南海北的“老铁”,回应了!》《奔赴哈尔滨的“一万个”理由》《天南地北的游客跟“老铁”们唠唠嗑》《在哈尔滨遇到美好》《我在这座城,留下一段情》等报道,引发一次次传播热潮。这些网民留言,温暖亲切、真实感人,进一步拉近了网民与市民、与哈尔滨这座冰雪之城的距离。
聚焦烟火气,绘就生机勃勃动人图景
好的文旅报道,要表现出更多的人间烟火气,让市民在感同身受中增强主人翁责任感、自豪感,让城市在勃勃生机中增强吸引力、凝聚力。
哈尔滨日报的文旅报道,有生动的细节,有颇具画面感的描写,更有无数感人的故事。通过这些接地气、冒热气的报道,展示冰城人民热爱生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绘就生机勃勃的动人图景,呈现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去年以来,早市成为很多游客热衷的深度游打卡地。一时间,哈尔滨红专街早市、道里菜市场等成为游客云集的旅游胜地。面对汹涌人潮,相关管理部门加强管理,更好地服务游客。哈尔滨日报派记者深入探访,推出《站上旅游风口,冰城早市演绎“进化论》《为让游客少排队 早市油条论根卖》《道里菜市场出圈背后》等现场报道,地瓜配勺卖、油条论根卖、豆腐脑能加糖……一个个鲜活的场景跃然纸上。虽无一字写工作人员的举措,却又处处体现冰城人的真诚服务,展现欢迎八方游客的热情态度。
“会‘说话’的老建筑”系列报道,从哈尔滨历史建筑的特色说到文化价值,展现冰城历史文脉;“探访冰城美食老字号”系列报道,把西餐、锅包肉、杀猪菜等中西融合的特色美食展现出来,大厨展示、游客体验,让报道充满浓浓的“香味”;“打造消费新场景,冰城内涵更出彩”系列观察,以各个消费新场景的现场描写,介绍哈尔滨餐饮、住宿、市场等方面的业态升级,展现冰城文旅市场的勃勃生机……
在文旅报道中,哈尔滨日报以浓浓的烟火气为文旅发展注入澎湃动力,引导市民参与并融入文旅发展大潮中,服务游客、爱护市场,收获了身为冰城人的荣誉感、自豪感,也为冰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着强劲动力和生机活力。
(作者系哈尔滨日报社党组书记、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