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叶建平:打造融合发展体系 创新文化产品供给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巴风蜀韵、文脉厚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重要指示,为做好文化传承与传播工作指明了前行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四川日报报业集团(简称川报集团)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牢记总书记嘱托,自觉担负新的文化使命,聚合全媒体矩阵力量,依托“传媒+”产业格局,讲好文化故事、丰富文化供给、打造文化阵地,努力为赓续中华文脉、传承巴蜀文化贡献更多力量。
创新推动中华文化“破圈”传播
文化遗产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不可替代的宝贵财富,也是取之不尽的新闻富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持续深入挖掘文化遗产蕴含的思想精华和内涵精髓,创新讲好文化故事,努力实现“破圈”传播,是新闻媒体增强文化自信、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时代课题。
讲好文化故事,首先需要有工匠精神。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做好考古新闻报道,有利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坚定文化自信,向世界展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的三星堆,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去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三星堆博物馆新馆时指出,“三星堆遗址考古成果在世界上是叫得响的”“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古蜀文明与中原文明相互影响等提供了更为有力的考古实证”。
文物保护修复要久久为功,新闻报道亦是如此。20多年来,四川日报持续追踪着三星堆考古发展,通过一篇篇新闻报道生动展示古蜀文明的独特魅力。早在1986年发现三星堆一、二号祭祀坑时,四川日报就敏锐捕捉到了其中的“大新闻”,采写了《商周时期蜀地已有青铜文化》等文章,提出三星堆遗址的价值所在,开启了这一专题报道的历史帷幕,每年都会推出相关作品。2021年,三星堆祭祀区公布了新一轮考古成果,四川日报迅速推出16个版特刊,全面展示三星堆考古发掘的前世今生、最新发现,实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考古价值以及考古工作者的使命担当,被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主流媒体转发,被四川省图书馆、四川省档案馆等单位收藏。这组报道为何能引发关注、成功“出圈”?究其根本,在于四川日报几十年深耕细作、厚积薄发的调研之功。
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四川日报持续13年关注《巴蜀全书》编撰工作,记录了这部四川迄今为止最大文献集成出炉的台前幕后;持续11年追踪报道《天回医简》发掘、整理、研究、出版工作,生动讲述了其对中华医学发展历史的重大意义。去年,四川日报又开启了为期10年的《汉语大字典》重修工程的全媒全程记录,已陆续推出“汉字的荣光——聚焦《汉语大字典》重修”系列报道,通过这一国家“十四五”哲学社会科学重大学术和文化工程,讲好中国文化知识宝库的精彩故事。
讲好文化故事,需要创新表达。创新创造是文化的生命力,是文化繁荣兴盛的活力来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在哪儿,宣传思想工作的重点就在哪儿。”当前,网络空间已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新空间,也成为文化建设的新空间。在持续推进三星堆遗址等历史文化遗产报道的过程中,川报集团一直在思考和探索:如何运用新的信息技术,让一件件古蜀文物在网上“活”起来、火起来?如何用年轻态的表达,让中华文化走近Z世代,引发情感共鸣,坚定文化自信?
2021年,川观新闻大胆尝试,运用拟人手法,将手绘文物动画和发掘现场视频相结合,改编出了一首四川方言电音MV《我怎么这么好看》。趣味生动的歌词、朗朗上口的韵律,迅速吸引了年轻人的目光,成为“考古界”的洗脑“神曲”,全网传播量超10亿,获得第三十二届中国新闻奖融合报道奖二等奖。更重要的是,MV中的一件件文物形象深入人心,变成了网民喜爱的“堆堆乐队”。这两年,“堆堆乐队”又先后参演了6部MV,每次都“圈粉”无数。今年的国际博物馆日,川观新闻联合人民日报新媒体再次用这一形式打开酷炫考古“黑科技”,推出新曲《考古探戈》,让广大受众跟随由三星堆大立人、敦煌飞天、秦始皇陵兵马俑组成的“考古天团”,一起上天入海,穿过大江南北,全网传播量逾1.8亿。
讲好文化故事,需要协同联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讲深讲透中华文明,需要打破一时一地的报道局限,站位全局进行深度挖掘。三星堆在历史上和中原文明以及长江中下游文明经历了怎样的交流?这些交流又是怎样印证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2021年下半年,带着受众关心的问题,四川日报策划推出了“寻根五千年中华文明 三星堆对话古遗址”大型融媒报道。项目组历时4个月、跨越7个省、行程上万公里,对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11处史前遗址进行了寻访,与遗址的相关发掘负责人及专家进行对话,揭开中华文明从孕育走向壮大的生生不息的历史画卷。
一篇篇全媒报道的深入解读,不仅让受众系统了解了文化遗存的历史变迁,也为协同做好文化传播工作探出新路。从三星堆到良渚、殷墟,考古见证何以中国;从孔府到三苏祠、岳麓书院,一滴水可以见太阳……今年全国两会之际,四川日报牵头策划,联动全国29家党媒推出了《这样的中国你AI了吗?》融媒体产品,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足迹,以AI(人工智能)技术与实景结合的形式,用一张张精美的联动海报,设置了#这样的中国你AI了吗#等微博热搜话题,全网传播量超1.5亿,提升了中华文明感召力,增强了全民族文化自信。
创新拓展文化产品供给
沉实厚重、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关键所在。这些年,我国文艺创作生产能力大幅提升,各种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数量高速增长,文化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由“够不够”转向“好不好”。在持续做好文化报道的基础上,发挥媒体独特优势,创新开发文化产品,显示了主流媒体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职责担当。
强化理论阐释,增进文化共识。坚守马克思主义魂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做好文化传承工作,深学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首要任务。川报集团持续推动思想理论阵地建设,四川日报、《四川党的建设》杂志深耕“思想周刊”和理论专栏,重点推出了《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等一批有分量的理论文章,推出“川观小课堂”“文化直播间”“汉字中国100讲”等特色新媒体栏目,在川观新闻客户端开设“西岭雪”文艺评论频道,加强对中华文化的阐释解读。今年,为做好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阐释工作,四川日报又创新推出“跟着总书记学典故”专栏,开设“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子栏目,以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列举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诸多重要元素为蓝本,邀请专家对其古义及今用加以阐释,全网曝光量超过1250万。
做好文化阐释,川报集团积极创新用户互动,用好“答题库”这一独特形式。四川日报以“探索蜀道知识,传承蜀道文化”为主题,开展了“蜀道知识问答”活动,涉及蜀道历史遗迹、文化艺术、生态文明等各类知识,短短1个月吸引了逾50万人次参与,普及了蜀道知识文化,激发起保护传承蜀道文化遗产的全民热情。
用好知识传播,促进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从历史维度看,习近平文化思想创造性提出“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彰显了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近年来,受众对优质文化产品需求迅猛增长,知识普及类产品备受网民喜爱,也成为新闻媒体做好文化传播的重要抓手。比如,去年6月“汉字中国——方正之间的中华文明”特展在成都举办。特展人气高涨、“一票难求”。观众遭遇“预约难”,媒体能做什么?观众发现很多文物看不懂,媒体又能做些什么?为此,川观新闻精心策划了“汉字中国100讲”系列短视频,以展出文物为线索,讲述汉字与中华文明相生相发、互相成就的历史,收获了广大受众好评,全网传播量超1.23亿次。不少网民留言表示,透过“汉字中国100讲”,加深了对汉字、对中华文明的理解。
知识的“上新”,有利于推动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以东坡文化为例,川报集团联手苏学大家与专业馆院,推出系列短视频“跟着总书记学东坡”、系列评论“阅读苏东坡”、系列讲座“东坡文化季”,出版图书《品味东坡》,制作东坡主题沙画、表情包、条漫等互联网产品,也同样实现全网热力传播,让传统文化在全媒舆论场中迸发新活力。
创新国际传播,推动交流互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国际传播的根脉、硬核。近年来,四川国际传播中心立足中华文明全球传播,充分挖掘四川遗迹遗物、蜀工蜀艺、名人名篇、川剧川曲、民族民俗、美景美食等六大特色文化资源,在海外社交平台上线三星堆文化国际传播矩阵、川菜美食品牌栏目等系列IP栏目和互动活动,其中主打“川菜遇见街头美食”的“You Look Yummy”栏目在海外社交平台播放量超过4000万,优兔频道单条最高播放量超过400万,有效推动了中华文化“走出去”。
去年6月,四川国际传播中心又上新“灵感中国Inspiration”国际传播品牌栏目,以视频化、年轻态的表达方式,聚焦古蜀文化、旅游地理、川菜美食、动漫网游、国潮中医等中国文化名片,每日更新一期3—5分钟的原创精品视频,打造“灵感中国”国际传播账号矩阵。上线以来,栏目一半内容由外籍主播深度参与策划、出镜及分发工作,以国际化的视角和语言讲述四川发展,持续不断邀请海外网络达人来华来川,进行联合生产。目前已有超过10名海外网络达人与“灵感中国”达成合作。
创新打造“传媒+”文化阵地
文化空间是展示和传承文化资源的重要场所,是激发人民群众文化创造力和参与感的现实场域,对于传承中华文化、促进文化交流、推动创新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依托“传媒+”产业格局,做好“传媒+文博”“传媒+文创”“传媒+文旅”等文章,是新闻媒体做好文化传承传播工作的可行路径。
打造文化传承新空间。四川文脉厚重、名家云集。整合媒体资源和名家专业优势,携手打造文化空间,川报集团进行了有益探索。2022年,川报集团联合著名作家阿来联手打造“阿来书房”,以弘扬传统文化、倡导全民阅读、线上线下融合等方式,打造城市人文会客厅、文学名家思想汇聚高地和文化传播新名片。两年来,先后推出了“杜甫 成都 诗——阿来系列讲座”和“唐宋诗中的巴蜀与成都”系列讲座,由阿来为广大读者讲解杜诗里的成都以及唐宋诗人笔下的巴山蜀水,每场直播线上观看量均达百万,全网浏览量已逾6亿,被四川省委网信办评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上传播项目,“阿来书房”抖音账号也成为抖音文化阅读类优质账号。
川报集团还努力将阿来书房打造成为“行走的文化阵地”。比如,在成都市巴金小学开展“阿来书房·名家读书进校园”系列活动,联动成都多所学校开展“共读计划”,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今年以来,阿来一行沿着总书记来川视察足迹,行走古蜀道翠云廊等历史文化遗址,用诗文串联起家国情怀和人文历史,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新闻是历史的底稿,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川报集团对报社老建筑“存古续今”加固改造,打造了四川报业博物馆。开馆以来,四川报业博物馆与四川大学等15所高校院所建立研学交流机制,与四川省共青团委员会等单位一起定期组织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帮助市民群众了解奋进四川的光辉历程,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要义,了解巴蜀文化的丰厚内涵。今年2月20日开馆以来,四川报业博物馆已接待团体200多批次,吸引观众逾1.14万人次,开展研学交流活动30多场,成为传媒业界独特的文化教育传习主阵地。
打造文化交流新平台。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发挥媒体联系广泛的独特优势,策划开展高质量文化活动,也是做好文化传承、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的有效路径。四川日报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早在1991年就在全国党报中开先河,以编辑部名义设立了常设性文学大奖——四川日报文学奖,1991年至2002年,成功举办了12届,华君武、王蒙、邵燕祥、周克芹、阿来、余光中、叶延滨等知名作家、诗人都曾获得此奖。时任人民日报社社长邵华泽还专门题词勉励:“巴蜀文坛之盛事,神州报业之创举”。前年8月,四川日报又重启了文学奖评选活动,设置五大奖项,评选范围为上一年度四川日报全媒体报道介绍和刊载过的作家作品。川观文学奖不仅连接了版面与读者、新媒体用户与作者,还通过举办文学讲座、文学采风、文学市集等活动,增进了文化交流。
促进文化传承交流,川报集团不仅重启了文学奖,更创新策划了一系列特色活动,比如“文化传承发展百人谈”大型人文系列融媒报道。从去年9月开始,四川日报计划陆续专访100位顶尖专家学者,展示他们对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深邃思考和独特灼见,全方位、多层次地展现文化传承发展的丰富景致。这既是一组全媒产品,更是一次历时两年的人文活动。截至目前,活动正好过半,50期专访引发广泛关注,总传播量超3亿,前20期已结集出版,被中国现代文学馆收藏。
打造文化体验新场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以科技赋能优质内容表达,也是新闻媒体在主战场上争夺受众的一把利剑。从VR(虚拟现实)体验到文生视频,一系列文化产品应运而生。顺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趋势,川报集团推进全媒体传播建设工程,用互联网思维主导资源配置,打造了全国首个全三维交互新闻产品“C空间”。该栏目将三维建模技术与页面交互技术融合,将以往平面的视听信息提升维度,让新闻现场以立体化方式呈现在用户指尖,提供更为直观、沉浸的观感。去年以来,川报集团完成了乐山大佛、安岳石窟卧佛院等9个全国重点石窟文物的数字化采集和产品打造,即将推出首个石窟数字展。
不仅如此,川报集团还主动以文物数字化推进文化国际传播,将三星堆和金沙的出土文物进行数字化资源采集,创新打造“古蜀文明数字艺术展全球巡展”项目,让古蜀文明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跨越国别、穿越古今,以更加清晰、鲜活、生动的姿态呈现在全球观众面前。这一项目入选工信部新型信息消费示范项目,在2024“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上获评丝路文化建设案例。
(作者系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