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短视频“沉浸式”讲好中国故事——以《中非hand in hand》节目为例
互联网时代,短视频因其碎片化、形象化、移动化的特点,越来越受到观众的喜爱。近几年来,以抖音海外版(TikTok)等为代表的出海短视频平台迅速崛起,为我国的国际传播提供了新机遇。
近年来,金华围绕打造“一带一路”重要战略支点城市的目标,不断拓展与非洲在经贸、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合作,逐渐成为非洲商品在中国的集散中心,也成为民间交流频密的中非友谊之城。面对新形势,金华市新闻传媒中心与金华市委网信办、浙江师范大学、金华职业技术学院、金华市外办等单位合作,从2020年开始推出《中非hand in hand》系列短视频,通过中国主播与非洲留学生一起“沉浸式”体验金华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发展变化,突出地方特色,用“自己讲+别人讲”的视角向海内外观众展现了一个真实的金华、真实的中国。系列短视频在TikTok、YouTube、X(原Twitter)、Facebook等平台投放。截至目前,四季节目海内外点击量已达4200多万,其中TikTok单平台点击量即突破1000万,达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并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应。
本文拟以《中非hand in hand》系列节目为例,探讨如何用短视频“沉浸式”做好国际传播、讲好中国故事,以海外民众乐于接受、易于理解的形式,从贴近日常的生活叙事中建构真实中国的具体形象。
提升综艺感,让观众乐于“沉浸”
随着短视频平台的蓬勃兴起,海内外观众对于视频的“口味”都越来越高。如何让观众乐于观看、沉浸其中?提升节目的综艺感和网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在《中非hand in hand》节目的制作过程中,采用了几种办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精心设计环节“抓人”。节目组借鉴综艺节目中的对战、游戏、互动等多种形式,吸引观众“沉浸”其中。在多期节目中,中非两方的年轻人们都需要相互合作、交流,共同完成任务。这些环节不仅增加了节目的互动性、可看性,也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非文化的差异和融合。例如,在《看戏啦!中非小姐姐同台竞技》中,节目组让中非双方嘉宾跟随中国婺剧艺术研究院的老师们同学一段戏,同台秀演技。婺剧丰富的脸谱、服装、道具、行当以及唱念做打等独特魅力,都在嘉宾的互动中向观众一一呈现,得到了观众热烈的反响。
精美包装特效“抓眼”。在短视频中,花字和特技的应用不但能很好地提升画面的美感,而且对于保证情节的紧凑流畅、交代背景信息、助推情绪发展都有着很好的作用。为此,系列短视频大量采用特技和花字的方式,如《寻“宝”金华山》一集中,对双龙洞中千奇百怪的石钟乳进行了拟人化,给石钟乳戴上眼镜、晃动小手,还会有各种表情与嘉宾互动,让整个视频变得十分活泼。
文化震撼对比“抓心”。中非相隔万里,文化差异很大。这既给双方交流造成一定障碍,也天然地形成了一些有趣的“梗”。如果能有效利用这些“梗”,就能让观众在会心一笑间体会到对方的文化,增进彼此了解。因此,节目特别挖掘了一些“文化震撼”(culture shock)的瞬间,推出《中非小剧场》板块,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如非洲嘉宾晓乐有一次听到中国人说“过两天请你吃饭”,两天后他真的跑去了别人家,没想到中国人的“过两天”并不是字面意思上的“两天后”,因此有了《当中国人说过两天请你吃饭……》。而真正到了中国人家里做客,中国人的热情让非洲留学生们大为震撼,《当你来到中国朋友家里做客》让观众从不同的视角看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
个性化IP,让观众长期“沉浸”
互联网虽然有记忆,但热点总是在迅速切换。如何让观众对节目留下印象并长期关注?《中非hand in hand》节目通过打造个性化IP,让观众不光追节目,还追节目中的嘉宾,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注重塑造节目IP。从策划之初,节目组就有意地将节目作为一个IP进行打造,从受众分析、节目包装、内容规划、呈现方式等多方面进行策划并长期坚持。如在节目刚推出时,就设计了Logo并沿用至今。而在每一期视频的开头,中非嘉宾都会齐声说出节目的宣传口号,并做出特定手势,以此提升节目辨识度。
在宣推方面,节目组则会根据每季不同的主题,制作精美的海报和宣传片,通过这些方式展现节目的高品质和国际化特色,也让用户对节目产生期待。节目组还在海外社交平台开通了节目官方账号,与网友开展互动,进一步提升品牌影响力。
突出打造个人IP。作为中非文化交流节目,中非两国年轻人的互动和交流是节目的核心,也是个性化打造IP的关键。在交流过程中,节目组挖掘具有突出表现力的嘉宾,为其量身定制打造个人IP,并对其在社交媒体上的传播进行赋能。如坦桑尼亚的留学生晓乐,因其富于表现力的镜头感以及对中国的热爱脱颖而出。为此,节目组专门为他设计脚本,拍摄了一人分饰四角的《非洲小哥沉浸式体验中国快递:牛!》、发挥他歌舞天赋的《我在畲乡过中秋》、结合他运动爱好的《老外惊呼:在中国夜跑是如此舒服!》等一系列视频,还制作了《跟着晓乐游新疆》《跟着晓乐游内蒙》《跟晓乐探秘非洲》等特别节目。通过节目的包装宣传,晓乐逐渐成为金华的国际网红,在海外社交媒体上粉丝数超过10万。
拓展多渠道,让观众易于“沉浸”
看得见才有影响力,因此《中非hand in hand》节目在拓展海内外传播渠道方面进行了不少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节目组积极在国外知名的社交平台开设账号,将节目内容推送到海外市场,吸引更多海外观众的关注和喜爱。在国内社交平台也积极开展互动,通过多种形式获取关注。
借船出海,开拓海外社交平台。节目组与多个海外短视频平台建立了合作关系,将节目内容上传到这些平台上。这些平台覆盖了全球范围内的用户,能够将节目内容传播到更广泛的人群中。通过与这些平台的合作,系列短视频内容得到了更多的曝光和关注。如在TikTok平台,节目相关账号粉丝数已超10万,节目总点击量突破1000万。在X(原Twitter)、Youtube等平台,粉丝数也已近万,形成了海外投放的矩阵,让观众可以方便地接触到节目。
因地制宜,生产“适销对路”产品。每一期节目的海外版都会增加英文字幕,方便观众观看。节目组还面向不同区域的观众增加相关的元素和内容,如专门制作了针对东非的斯瓦希里语版本、针对西非的法语版本,以便更好地吸引非洲观众的关注和喜爱。这种本地化处理的方式使得节目内容更加贴近海外观众的需求和喜好,提高了节目的传播效果。
多维联动,助推项目扩大影响。例如在微博平台开展多次大V连线,邀请非洲留学生与中国大V共同就当下热点、中国传统文化等开展讨论,邀请观众参与话题讨论、点赞转发等,提高节目的关注度和互动率。在杭州亚运会期间,邀请了微博大V和海外网红共同开展直播连线,畅谈杭州亚运会带来的运动热潮,点击量也超过了10万。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有效地提升了节目的影响力和观众的参与度。
传媒评论:https://mp.weixin.qq.com/s/_6W54l7JrdsK0N-DxfHU4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