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万亩稻田里种地,是什么体验?荒滩变公园,咋做的?古文化街为啥年轻人也爱逛?近日,人民日报“奋进中国式现代化·一线见闻”专栏报道聚焦党的二十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过的村庄、社区、企业等,编辑记者深入一线践行“四力”要求,通过调查研究、深挖细采,将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浓缩为典型故事中的一个个具体场景,让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具象化,更易入脑入心。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为报道好全国各地奋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基层故事、展示好干部群众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5月以来,人民日报在头版持续推出“奋进中国式现代化·一线见闻”系列报道,围绕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新征程的中心任务,编辑记者走进村庄、社区、企业等,以生动的场景、鲜活的故事展现各地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扎实稳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火热实践,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凝心聚力、团结奋斗。

紧随总书记足迹,铺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基层图景

党的二十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赴地方考察调研,为各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指明正确方向。“奋进中国式现代化·一线见闻”专栏以总书记考察足迹为线索,以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重要指示为指引,精心选取党的二十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过的村庄、社区、企业等,聚焦最具代表性、典型性、创新性的实践做法和工作成效,推出了一篇篇既有说服力又具启示意义的高质量报道。

专栏报道剖析典型案例,重点展现落实成效,着力彰显各地牢记总书记嘱托,在原有良好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实践、狠抓落实的信心和决心。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常德考察时强调,“加大良种、良机、良法推广力度,在精耕细作上下功夫”,人民日报记者走进常德谢家铺镇粮食生产万亩综合示范片区,实地探究农户如何在生产中通过良种良机配良法,实现精耕细作、增产提质;202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指出:“建设中国-东盟信息港,是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加强我国与东盟国家互联互通的一项重要举措。”记者赶赴广西壮族自治区友谊关口岸,见证不断优化的全信息化智能通关系统助力货物高效通关,展现“数字丝绸之路”建设提速的显著成效;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苏州工业园区考察时强调,“要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对接,加强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记者走访苏州工业园区,听企业讲述寻找“研发伙伴”、组建创新联合体,从“单打独斗”走向“组团创新”的故事。系列报道始终贯穿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这根红线,深入采访各行各业代表,精细挖掘落实举措成效,共同构成对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热烈回应,是一组别开生面的“软反响”报道。

紧扣中国式现代化主题主线,系列报道围绕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五个方面的中国特色展开。《天津古文化街韵味浓》中,记者亲身感受天津古文化街风采,近距离观察老字号泥人张、杨柳青年画在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贴合年轻人需求方面的创新姿态,展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汉江边上的市民幸福园》中,记者漫步陕西汉中市天汉湿地公园,看当地用自然之理保护湿地、让自然之美融入城市,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田间管理更高效》中,记者探访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聆听农民群众讲述农业现代化带动增产增收的获得感,见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这些报道将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浓缩为典型故事中的一个个具体场景,让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具象化,更易入脑入心。

落实改文风要求,广泛采撷灵动鲜活的一线见闻

系列报道对象地域覆盖广泛,涉及内陆、沿海、边疆,东、中、西部11个省区市;行业分布广泛,涵盖农业、能源、科技、医药、生态、文旅等领域新场景新业态;参与部门和人员广泛,新闻协调部联合总编室、地方部、新媒体中心和人民网协同作战,编辑记者深入一线践行“四力”要求,穿梭于广袤田野、工厂车间、街道公园,通过调查研究、深挖细采,把文章写在大地上。

系列报道落实改文风要求,力求短、实、新。每篇字数1000字左右,以新闻特写形式,反映有关地方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在示范区里学到了‘真招’。有技术人员指导,咱也入手了自动化农机,换上了优质玉米新品种,用上了密植高产栽培技术。我这200亩玉米地一年能多挣7万元。”“创新链与产业链‘相望难相见’,是一道难题。”“王文泉说,看到作品的一刹那,感到心中的琴弦也被拨动了”……记者在新闻现场潜心收集打动人心的故事、接地气冒热气的群众语言,使报道富有浓浓的泥土芬芳、文化韵味、鲜活画面,让清新之气扑面而来。

报道善抓细节、善用反差。在广汽埃安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车间,记者敏锐捕捉到一个细节:生产线由过去每60秒下线一台新能源汽车,缩短到现在的53秒。减少的这7秒,关联着上百台设备的节拍优化。“460名工人、220个工位,工作内容都进行了调整。”透过数据看本质,报道揭示了短短7秒时间差的背后,是生产效率的深刻变革,是一次次坚持不懈技术攻关的结果。在河北石家庄市国际生物医药园,记者将目光投向展台上一只如拇指般大小的玻璃瓶,这小小一瓶药粉,研发过程却用了近17年,从中得以瞥见生物医药企业“以奔跑的姿态抓创新”的巨大努力。这些小与大的对比、多与少的反差,增添了报道节奏感和叙事张力,干部群众凝心聚力奋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精气神更显饱满鲜活。

激发融合生产力,打造有意义有意思的融媒报道

系列报道注重融合传播和互动体验,由人民日报记者或采访对象出镜讲述故事,通过职业角色体验、实地跟踪拍摄等方式制作短视频,与版面报道配合同步推出融媒报道。同时,依托人民日报客户端、人民网等各平台和渠道推送,开设专题页面,汇聚报道合力。

在万亩稻田里种地,是什么体验?荒滩变公园,咋做的?古文化街为啥年轻人也爱逛?……带着一个个引人入胜的问题,记者深入田间地头、城市社区,开展体验式报道、蹲点式调研。镜头前,记者或解锁万亩稻田里的农活“新把式”,体验“科技插秧”的便利高效,见证“穿着皮鞋”也能种田的农业现代化;或走进湿地公园,看珍稀鸟类朱鹮在江边“落户安家”,探寻“柔性治水”和“海绵城市”理念的实施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喜人变化;或走进石油化工厂,体验操作工厂检测仪器,从碧波荡漾、锦鲤成群的污水观察池,揭示一滴油的“绿色追求”;或漫步古色古香津门故里,体验杨柳青年画制作技艺,感受非遗魅力,展现保存历史肌理的街巷所独有的文化韵味。无论是蹲在田埂上和农民唠嗑,在公园和摄影爱好者聊天,还是在古文化街向老师学习传统技艺,采访形式多种多样,突出现场感和代入感,让奋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基层故事在镜头语言中可触可感、深入人心,进一步增强了系列报道的传播效果。

研究事儿:https://mp.weixin.qq.com/s/waVNn3bUCJgDDKVNEu5wQ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