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以来, 面对连续强降雨天气,杭州各区、县(市)全力应对汛情考验,全面落实防汛排涝工作,确保安全平稳度汛。

对各地各部门来说,防汛是一场大考,既考验防灾救灾体系和应急管理能力,也考验责任担当和为民情怀。对于媒体而言,亦是如此。

6月24日起,都市快报橙柿互动携手杭州13个区、县(市)融媒体中心,190多个乡镇(街道)微融圈,一起直击前方汛情,形成信息互补,实现多态融合,共同打好防汛攻坚战。

三级融媒体联动,我们如何迎“汛”而上,共筑防汛“信息长城”?

以最快速度,搭建信息网络

信息的快速与准确,是防汛报道的生命线

首先,我们以橙柿互动为核心,区、县(市)融媒体中心为支点,乡镇(街道)微融圈为触角,利用社交媒体和移动通讯工具,构建起一张覆盖全市的三级联动防汛信息传播网络。

这一网络不仅能够迅速收集各地防汛动态,还能及时将官方信息、预警信号、救援进展等重要资讯传递给每一位市民。

面对突发情况,三级联动机制展现出强大的应急响应能力

当乡镇(街道)微融圈监测到汛情预警,各级融媒体平台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区、县(市)融媒体中心第一时间收集、汇总信息,并推送至橙柿互动中央厨房。

6月27日,临安区青山水库水位升至29.28米,横溪湿地水量急剧上涨。因横溪市坞段河水暴涨,天目路南延段市坞道路便桥被冲毁。

通往外界的路全断了,市坞村成了“孤岛”。当地街道以最快速度向上级部门汇报情况,用3小时搭建10米长便桥,保障市民同行。我们也记录下这个瞬间,发布稿件《“孤岛”路通了》。

经记者报道、采写后,我们通过报纸、网络、社交媒体等多渠道发布信息,确保公众能在第一时间接收到准确的防汛指导,这些信息也能精准地推送至各区域。

用更多细节,还原防汛现场

在防汛期间,三级联动机制还发挥着舆论引导的重要作用。

通过报道一线抗洪事迹、展现社会各界齐心协力的感人画面,系列报道积极传播正能量,凝聚社会共识,激发全民防汛的热情与信心。

要做到这点,就需要更生动还原防汛现场情况。其中,细节是构建故事真实感和画面感的关键元素。

6月24日凌晨1点,临安区於潜镇凌口桥村民兵应急分队队长张军为了筑起“护村堡垒”,与村子里80多人用6个小时装填沙袋3000多个,铺设出了一条长约60米的沙袋“堡垒”,稳住了汛情。

记者王斐帆记录下那些动人的细节:张军才回到家,晚饭都没来得及吃一口,简单冲洗掉身上的雨水、泥水和汗水,就倒头睡去。

“更多细节、更有画面感”,这是编辑对我们提出的要求

比如,留意周围环境的特征,如天气、光线、声音、气味等,这些都是营造场景氛围的重要因素;询问受访者在特定时刻的感受,增加报道的情感深度;调动读者的五感,描述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上的细节,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

有时,我们直接引用受访者的原话,让报道更加鲜活。

记者濮小燕的稿件《河水差点倒灌,下涯镇大洲溪筑起100多米的“临时堤坝”》中就有这样一处生动的描写:

尽管穿着雨衣,戴着安全帽,徐建兵和工友们还是全身湿透了,脸上都是水。“里面是汗,外面是雨”,一位工友抹了一把脸上的水,笑着说。

从最小切口,做实汛情报道

在寻找选题时,我们尽量选择小切口、新角度。

比如,《年猪保住了》,报道了淳安县鸠坑乡青苗村的志愿者和村干部,在协助村民抬运茶几、电视、冰箱等物资的同时,还帮助村民徐领凤将年初买的4头生猪转移到了安全的“新家”的事件。

防汛报道不应止于危机期间,灾后的重建和发展同样需要媒体的关注

6月26日凌晨2点半,一场“兰花保卫战”在桐庐县上泗村打响。4位村委会干部、2位网格员、2位排涝站值班人员以及大棚养殖户帮助兰花种植户滕海燕,将近千盆兰花转移到安全地带。

记者韩晨柯除了报道事件本身,还在文末加上了“如果你想购买兰花,可扫描左边海报上的二维码,联系滕海燕”的资讯信息。

通过报道重建工作的进展,我们将社会资源在“橙柿互动”平台进行有效整合,努力帮助灾区居民恢复正常生活,促进经济复苏。

除了信息发布,三级联动还致力于提升公众的防汛意识。我们通过制作系列海报等方式,让报道更生动。

杭报集团业务交流:https://mp.weixin.qq.com/s/EmONN2MNGqCjDTwb2PjT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