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融媒的第三次浪潮
我开始想讲的是关于经营的话题。经营是媒体界绕不开、躲不掉、藏不住的敏感点。大家经常说,我们是搞文的,后来要搞钱,搞来搞去,结果搞到一文钱。因为,和大企业相比,我们赚的再多都不多。
思来想去,我发现,与经营相比,媒体融合更紧迫。引发这种紧迫感或者说焦虑感的,是一件大家都在讨论的事。
公元2024年2月16日,正是农历的大年初七,正是迷人的假期里。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艳阳千里,极目楚天舒,大家都沉浸在一片祥和的节日气氛里。此时,OpenAI正式对外发布了人工智能文生视频大模型Sora。
美国人办事有时真的不合时宜,Sora一抛出来,把媒体人的假期给毁了,年也过不好。由于种种原因,GTP对国人来说是隔岸观火,但是,对于媒体界来说,Sora则真的是“狼来了”。
从文生文,到文生图,到文生视频,虽然目前只能生成一分钟的,可以想见,十分钟的、一百分钟的随后就来,喂进一部小说,产出一部大片不会太遥远。神奇的是,这么艰巨的事,居然不是人干的,而且眨眼之间,不要人动手就干成了。
我看到了专家关于Sora的访谈,观点新颖,给人启发很大。字节跳动说“中文版的Sora目前无法作为完善产品落地,与国外有很大差距。”
在这里,我想换一种方式来谈谈媒体融合。在我看来,新闻界最难的问题有三个,一是赚钱,二是对外传播,三是媒体融合。其他的与这三座大山比较起来,再难都不难。
纵向来看,互联网日浅,其历程很容易看透。
从公认的始于1969年美国的阿帕网算起,互联网至今只有50多年时间。50多年,就是一个人,这个年龄也不算老。至于媒体融合,则是最近10年的事。10岁之人,幼学之年,正是昂扬向上的时候。
然而,站在传统媒体的角度来看,无论是不算老的互联网,还是攀爬10载的媒体融合,都让人五味杂陈,百感交集,主要原因是做得不尽如人意。这个“不尽如人意”,无论是对标头部的商业媒体,还是比照国际巨头,亦或是和这些大佬眼中的二三流企业相比,我们做得都不够好。
互联网是典型的“赢家通吃”,其“前三现象”相当残酷:第一吃肉,第二喝汤,第三舔盘子。其他的,都眼巴巴看着前三的无限风光,嘴角流口水,心里恨恨的,手里没办法,抓瞎又抓狂。
对于互联网,我们都是亲历者,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和定义。
我个人以为,从媒体融合的角度来看,我们经历了三次浪潮。第一次是以今日头条为代表的资讯类聚合平台的出现,第二次是以抖音为代表的视频类社交平台的火爆,第三次是以ChatGPT为代表的像人类一样交流的人工智能出现。
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每一次里程碑式新媒体的出现,都有颠覆性的技术组合作为引领。以融媒而论,第一次浪潮中,爬虫技术和算法推荐,让今日头条站上巅峰。第二次浪潮里,短视频引擎技术让抖音席卷宇内。正在扑面而来的第三次浪潮,自然语言处理的大模型所向无敌,文生视频大模型Sora的惊艳亮相,目前虽然不能完全理解它的意义,但其展现出来的,已经让人惊呆了。人工智能更像人,像人一样思考,像人一样行动,像人一样聪明。而我们人工手动的新媒体,则显得单薄、笨拙和原始,人的出品反而不像人。
如果说,媒体融合,我们错过了今日头条,还有抖音。错过抖音,还有人工智能。那么,如果错过了人工智能,可能永世不得翻身。有的人失之交臂就是永远,有的事,一步落后,步步不如人。
站在媒体的实际来看,我们不是科技开发公司,技不如人。技术嘛,最好是自己创造,如果不行,就创新性使用。我们可以开发众多的应用场景,让技术赋能新闻传播。面对人工智能背景下的融媒第三次浪潮,我们第一要坚守价值观,第二要大胆采用新技术,第三要重构媒体和人的关系,和用户的关系,真正体现人本要求。
我们都知道用户重要,但批评我们的声音说,媒体在处理和用户的关系时,显得被动而冷漠。其实,我们也希望主动热情,不是不想,而是不会啊。人工智能的出现,让我们看到曙光。第三次融媒浪潮里,我们或许不需要开新盘,而是使现有的客户端更专业、更专注、更专一。第三次浪潮之后,我们是什么?我们变成什么样子?这里所能想到的,就是我们成为用户的新闻秘书、成为市民本地生活的服务员,也就是说,我们是用户的助理、协理、襄理。无论叫什么,就是要成为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成为党和人民的参谋助手,做到辅政亲民。
媒体融合,样样都考验真功夫。第三次浪潮或许正惊涛拍岸。苏东坡在“赤壁怀古”里写道:“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我突然感觉这就是现实中的媒体融合的场景,此时江山如画,又会涌现多少英雄豪杰?
值得警惕的是,有人以为人工智能什么都可以搞掂,这是懒汉思想。世界上没有包治百病的万应灵药,有的,只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这既是斗争精神,也是辨证施治。
最后,希望大家勇敢试水,如果只是站在岸上,我们就是看客。只有万里长江横渡,才是英雄本色。我们最希望看到的是:将军百战归来日,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最后的最后一句话是:如果真的这样,钱还是问题吗?
《中国传媒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