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教育孵化于成都商报,隶属于成都传媒集团上市公司博瑞传播,我们的创始团队都是教育口、旅游口的传统媒体人。2015年底我们开始在报社内部探索专刊行业的转型之路,2016年下半年正式开始了公司化的独立运作。

在过去的这近8年的历程当中,我们主要完成了4个方面的转型。第一个是我们从一张报纸的教育专刊转型为了一个集图文、短视频、直播多形态于一体的拥有1000多万全网用户的教育媒体矩阵;第二个是我们从一个主要靠广告的业务团队转型为长效运营20多个城市青少年活动IP的运营商;第三个是我们从一个内容生产的团队转型为了集青少年的赛事、综合素养产品研发、实施、研学营地的运营于一体的青少年及家庭生活方式服务平台,目前我们聚集了本地规模最大的C端亲子用户;第四个是我们的团队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最开始只有两个传统媒体人到今天我们拥有了百名员工和三家产业公司的布局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们经常会受到这样的灵魂拷问:在这样一个人工智能时代,尤其最近“文生图”的话题不断刷屏,那么一支传统媒体出身的队伍到底可以为教育的垂类行业做点什么呢?其实我们想做的以及我们可以做的也就一件事情,那就是我们要用媒体的力量去营建优质的城市教育生态。

教,一头连着施教者,另外一头连着受教育者。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其实都在追求美的教育,而这与一座城市是否给予了我们的教育足够的关注、足够的资源匹配和倾斜是密不可分的。所以我们也赋予了自己这样的一个媒体使命,那就是我们要让整座城市去共鉴城市的教育,所以我们立志要打造最具影响力的教育传媒,去做好家、校、社信息沟通的桥梁。

为了当好这个桥梁,我们的核心团队每年都会坚持去寻访和对话100多所学校,去感受教育的现场。而从去年开始,我们就走出了自己的城市,计划用两年的时间去寻访全国100所以上的高校和对话500位以上的中小学校长。

我们依托于红星新闻的宣传和支持力量,我们也构建了拥有200多万粉丝总量的教育图文宣传矩阵,坚持每年超过100万字的第一手教育报道。我们也构建了教育垂类的视频宣传矩阵,全年发布视频超过1000条,每年视频的播放量超过1.5亿次,拥有500多万的粉丝总量。

当然我们每年还会策划很多的活动。比如,EPC是我们重磅打造的成都教育年度盛典,这个完全由我们一手孵化长期运营的成都教育行业年会,在今年1月刚刚办完了第七届。在七年前我们刚刚开始策划的时候,大家都抱着围观的心态,而在七年后的今天,大家都把它称为成都教育界的奥斯卡。因为它不仅成为了城市级重点项目,更是全成都的教育人都梦寐以求登上的舞台。如果说这是我们赋予教育行业的高光时刻,那么我们对于家长、学生以及教育改革的探索也有非常多的策划活动。

城市教育之美在于服务民生,城市教育之美也在于与我们的城市共成长。为此我们专门成立了城市教育美学中心,用教育去讲好城市的故事。我们全年策划城市级的营销策划活动有500场,其中有300多场都是教育类的,累计服务超过200多个合作伙伴。

成都市中小学开学第一课,这是我们在每年秋季开学的第一天举行的,我们把城市里最新的热点事件和人物请进了全市中小学生的课堂,以主会场+分会场,及线上+线下的方式让全市的中小学生在这一天同上一堂课,这个项目我们做了7年。

“一人一伴”海峡青少年创意创作活动也非常有意思,成都的小伙伴和海峡对岸的小伙伴结对子,每年都围绕一个主题开展微电影的创作。这个项目我们也已经运营实施了六年。

成都是大熊猫的故乡,熊猫运动会是我们策划的各种各样的熊猫IP大集合的PARTY,让各种熊猫聚集在一起开运动会,这个项目做了第四年了。

青春大讲堂是主要面向大学生和Z世代,邀请他们当中的优秀代表以跨年演讲的方式讲出他们自己的追梦故事。

作为一座城市的媒体,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城市当中拥有太多的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了,所以当家长每次向我们提问,好的教育资源到底在哪儿?我们该如何去拥有这些教育资源的时候,我们都会回复他们,其实最好的教育资源就在我们的城市里。我们拥有先天的优势去整合这些城市的资源,去赋能孩子的成长。

于是在我们的城市共育中心,我们打造了四大板块,并且强调“三优”的原则。

第一个“优”是优势,媒体优势,安全可靠,资源稀缺;第二个“优”是优品,每个项目每一款产品都有品牌,而且必须持续地强化我们的品牌;第三个“优”是优质,打造优质的上下游供应链条,持续地去更新我们优质的供应商库。

在跨学科研学板块,我们致力于去为孩子们打开城市,领孩子奔向世界的殿堂。我们自主研发了10大研学体系,34个课程主题,100多个活动模块。从2017年开始我们还打造了首张城市研学课表,我们的“书写成都”、“寻美成都”、“萌探遇见博物馆”沉浸式儿童剧本游,还有“城市微探险”等等都在我们的课表当中。同时与学校的课本结合,我们还打造了“微观课本里的中国”,带着孩子们在行走当中去把课本学厚。今年我们还将策划推出“跟着世界遗产看世界”,带孩子汲取古老的智慧养分。

2022年底,我们进一步将线上的影响力和流量向线下去进行拓展,我们开始进入了研学营地的实体运营,我们希望通过营地的运营能够带领孩子深度地去研究一片土地和一个课题。目前我们有3个研学营地在实际运营当中,第一个是宝墩古蜀文明探索营地,在这片4500年前的宝墩古城当中我们给孩子们上认识成都的第一课。第二个是农博魔方现代田园营地,在这里我们联合农科院的专家一起设立了天府少年田野研究院,我们把数学老师、科学老师请进我们的营地,让孩子们跟着他们一起像数学家、科学家一样去研究粮食问题。第三个是玩木花园营地,这里是孩子们的森林探索乐园,让孩子们利用大自然,把自己的想象力变成作品

在素养课程板块,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自主研发了365天给孩子讲新闻的音频栏目,立志要用每天3分钟的时间带着孩子听新闻、知天下。更加值得一提的是,就在今年1月,在跟多家城市媒体的大力协作下,我们的“打开中国”全国城市主流媒体小记者特别行动,非常圆满地完成了首站调研,今年将会继续跟跨城市的媒体一起,带着小记者们去打开更多的中国城市,去做大做强媒体联动的研学品牌。

多年来我们在文化传承板块也有较多的深耕,我们致力于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去滋养孩子的成长,我们专门打造了集报名、模拟练习、错题集、排行榜以及万人在线挑战、成绩查询、证书下载等多个功能于一体的一站式的中小学生诗词研习系统,每年举行诗词大会超过20余场。目前我们也与西安、郑州、重庆、沈阳等等多个城市的媒体进行了深入的合作。学期内我们打造各自城市的诗词大会,而在寒暑假就来推出全国多城市诗词少年的精英联谊会。还有“字·在少年”全国城市小学生汉字大会、“诗词大巴”、“诗意中国行”、诗意探索行动等等也在全年常态化的开展。

今天,知识的学习已经不再局限于学校,而书本也已经不再装得下我们信息的海洋,那么我们更需要把城市变成没有围墙的课堂。回归我们最开始的初心,以媒体的力量去营建优质的城市教育生态,我们需要为一个一个的教育单元培育出共生的土壤。

教育的资源到底如何均衡呢?其实也是一直位于舆论场的中央,因此我们也在致力于探索教育的共享模型。在国家级新区四川天府新区,我们从共享教师出发,服务于各个学校的师资均衡,我们引入了优质的课程和评价体系,让每个学校、每个学生都有选择课程的权利。在研学板块,我们也在积极探索着课程共享、场馆共享、导师共享、流量共享的模型。这也是我们另外两家子公司的规划布局。

以城市滋养教育,以教育影响城市,与城市共成长。其实我们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资源,希望我们能够在协会的支持和引领之下,聚合全国城市媒体的力量,聚合全国城市里最好的资源,共同抚育一代中国娃。

中国广告协会报刊工作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