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社总编辑于金旺:在深度融合发展中提升新闻舆论 “四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我们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作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主阵地、主力军的有机组成部分,湖南日报社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守正创新,深化媒体融合,强化数字赋能,着力提升新闻舆论“四力”,办好新时代主流媒体。
提升新闻舆论“四力”面临的现实挑战
提升新闻舆论“四力”,关乎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关乎主流媒体的生存发展。面对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的深刻变化,主流媒体适应步伐还不够快,需要正视问题、补齐短板。
复杂多变的舆论生态带来挑战。信息聚合平台、搜索引擎及社交应用等成为公众获取信息、表达观点的主要渠道,尤其是社交媒体和移动终端凭借其自身庞大的用户基数和高度的用户黏性等,影响着信息流动,加之算法推荐、个性化定制等运营模式,主流媒体面临影响力的挑战 ;一些主流媒体新闻舆论工作理念、方法、手段还没有跟上,管好用好新媒体能力还不够强 ;面对受众阅读习惯和信息需求的深刻变化,一些媒体还是习惯于用传统话语表达,按老办法、老调调、老模式写报道、讲故事,表达方式单一、传播路径偏窄、回应能力不强,导致出现受众不爱看、不爱听等问题,时效性、针对性、可读性有待增强 ;面对火热的社会实践,一些新闻工作者深入实际不够,习惯于泡会议、抄材料,热衷于跑“大楼”(政府部门),不愿意深入“大众”(基层),难寻新鲜素材,缺乏群众语言,写出的报道多是敷衍之作。
体制机制的制约需要突破。有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现行管理体制、管理方式、组织运行上存在“两张皮”现状,直接影响着媒体融合的深度发展 ;部门设置、流程管理及融合新闻的生产与推送还有待调适。这些体制机制上的制约使得主流媒体的内容优势、资源优势等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制约着新闻舆论“四力”的有效提升。
发展滞后的技术掣肘不容忽视。异军突起的互联网企业利用自身强大的内容聚合及精准推荐功能,吸引大量受众抢占市场先机 ;一些主流媒体由于技术基础设施不足、技术实力不足、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水平与创新能力有限等因素,在加快新技术应用、探索媒介应用场景等方面动作轻慢,很难实现新技术的快速落地和持续迭代。
探索融合创新改革转型新路径
湖南日报社秉持“融合创新、改革转型”发展思路,着力探索提升新闻舆论“四力”的新路径新模式。
以创新方法手段为关键。全媒体时代,主流媒体必须以新理念、新手段、新形式传播主流价值、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不仅要让人“听得到”,更要让人“听得进”;不仅要“说得好”,更要“传得开”。湖南日报社以互联网思维优化资源配置,不断创新方式方法手段,把更多优质内容、先进技术、专业人才、项目资金向互联网主阵地汇集、向移动端倾斜,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真融实融,占领新兴传播阵地,力求以有效传播获得最佳效果。
重塑生产流程。把握分众化、差异化传播需求,精准制作符合平台传播需求的产品。2020 年元旦,报社正式启动新一轮媒体深度融合改革,将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融为一体、合而为一”,打通策、采、编、审、发全流程,建立以新媒体为重心的内容生产体系和传播链条,推动主力军全面挺进主战场。目前,新湖南客户端累计下载量突破 8500 万人次,报社旗下媒体矩阵覆盖总用户超 1.2 亿,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不断扩大。
创新机构设置。权威、优质内容的持续生产,是主流媒体的优势。如何提升传播效能,将内容优势转化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报社专门成立内容运营与品牌推广中心,在重视新湖南客户端等自有平台建设的同时,加大力度将优质内容向微博、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和其他第三方平台推广推送,借船出海,实现优质原创内容的破圈出圈 ;报社设立机构融媒体中心,依托“新湖南云”省级技术平台,联动全省 72 个县级融媒体中心,构建“省—县”垂直融合生态圈,打通“新闻宣传最后一公里”,提升报道到达率和覆盖面。
加强技术赋能。不断发展的数字技术成为媒体新质生产力的倍增器。主流媒体必须加强对新闻传播领域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推动数字技术为主流宣传服务。在这方面,湖南日报社持续探索,推出全新人工智能数字主播“小胡”“小楠”,将数字科技与主流媒体报道深度融合,不断拓展应用场景,为受众提供多样化新闻体验。
推进融媒孵化。深耕垂直细分领域,成为大多数媒体在融合发展中的重要突破口。报社主动识变应变求变,制定“新星计划”,构建融媒孵化机制,为融媒创新者提供资金、技术、平台支持,打造了“曾游记”“新湖南轮语”“鱼眼观观”“大卫控糖”等一批具有高辨识度的个人 IP、垂直账号,取得明显成效。
以加强内容建设为根本。移动互联网时代,越是面对海量信息,高价值的优质内容就越是显得珍贵。主流媒体的最大优势体现在内容的权威性、准确性、思想性上。以内容取胜,依然是主流媒体的“看家本领”和以“不变”应“万变”的重要法宝。湖南日报坚持“内容为王”,将报道作品作为检验融合发展成效的主要标准,大力推动新闻舆论工作守正创新。
紧抓主题策划。主题策划是做好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前提和有效手段。湖南日报社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找准坐标定位,把握好中央精神与地方实践的结合点,主动设置议题,有力引导舆论 ;2020年以来,每年围绕一个重大主题,先后策划开展“走向胜利”“击水中流”“大道向前”“思想领航”大型主题报道,促进主流舆论道正声远、直抵人心。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2023 年,报社策划推出《文学里的村庄》《楹联里的湖南》等一批有影响力的文化报道。
展现评论力量。评论是党报的旗帜,是引导舆论的关键力量。报社充分发挥社论、“宁心”文章、评论员文章、国际热评等评论矩阵作用,持续放大主流声音。比如,围绕服务中心工作,推出“大兴调查研究”“树牢正确的政绩观”“为基层减负 给实干赋能”等系列评论,力求发挥舆论场上的“风向标”作用 ;针对食品卫生事件、日本强排核污水等热点焦点话题,敢于“亮剑”,旗帜鲜明,推出一系列评论文章,彰显强大战斗力。
强化精品意识。实施精品战略是内容建设的有力抓手。近年来,报社坚持效果导向,注重融合创新,打造出一批群众喜爱、刷屏热传的佳作爆款。比如,获得中国新闻奖的《欧美黑杨砍掉之后》《村里最远那一户》《H5| 手机里的小康生活》《今年我十岁》《跨越 2800 余公里的“拥抱”》等作品,内容生动、特色鲜明,成为融媒产品的标杆和典范。
凝聚青春力量。青年是网络传播的重要受众群体。湖南日报注重用青年视角、青年观点、青年语言推动内容生产和表达创新,力求润物无声地将主流价值植入年轻受众的“思想内存”和精神血脉。通过《新湖南青年学习小组,开课啦》《追“锋”少年》《小镇新青年》《青春合伙人 | 青年这“Young”问》等众多“青年能懂、青年有感、青年可亲、青年参与”的融媒报道,凝聚起蓬勃向上的青春正能量。
做大国际传播。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媒体融合发展的应有之义。报社积极探索地方外宣服务国家大局的新路径,以地方故事为切入点,以地方形象为支点,以多元传播为渠道,以故事讲述为内容,以文化认同为纽带,努力扩大国际传播“朋友圈”,推出《出海记·走进非洲》《海上芙蓉·占芭花开》等一系列有影响力传播力的国际传播产品。微纪录片《袁隆平老师 , 我们来迟了》海内外总浏览量达 1亿 ,并在马达加斯加国家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
以服务引导群众为基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意见大反映多的问题 , 要积极关注报道 , 及时解疑释惑 , 引导心理预期 , 推动改进工作。”通过新闻报道服务群众、引导群众,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为人民服务的重要途径。主流媒体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牢固树立群众观念,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新闻舆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湖南日报社坚守人民情怀,努力走好群众路线,为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更好地贴近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奠定了扎实基础。
做强舆论监督。新闻舆论监督是主流媒体的重要职能之一。湖南日报社着眼解决问题、推动工作,持续推出一系列舆论监督报道,努力实现报道常态化。常设“民声”专版,开设“记者行动”“读者话题”“消费维权”“这事办好了”等专栏,倾听群众呼声,回应群众诉求 ;丰富报道手段,所推出的《你莫信》反诈防骗系列情景短剧,成为不少社区的警示宣传片 ;通过内参反映情况、解决问题,2023 年报送内参 70 期,既改进了党和政府工作,又彰显了党报权威。
做好网络问政。报社顺应媒体融合发展趋势,积极做好网络问政,着力走好网上群众路线,搭建全省首个融媒体问政、监督、咨询平台“湘问·投诉直通车”,每年审发帖文超 4 万条,以“融媒体 + 群众工作”的方式,实现了党委、政府与人民群众在报网端的良性互动,凸显社会治理价值。
以锻造合格队伍为保障。在推动媒体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主流媒体紧跟传媒生态变化的新趋势、新格局,抓好具有全媒体业务技能、复合型、创新型新闻人才的培养,对于巩固壮大主流舆论阵地意义重大。湖南日报社以多种方式努力提高新闻人才队伍整体业务水平,为新闻舆论工作提供人才保障。
深化“走转改”。基层是新闻工作的源头活水 ,是新闻工作者成才的沃土。报社常态化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锤炼队伍、历练人才,着力增强采编人员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每年的“新春走基层”活动,由报社编委会成员带头、百余名记者参加,深入基层一线,听真话、写实情,精心采写鲜活生动的新闻报道。去年,报社开展《我随书记去调研》《记者一线见闻》等主题采访活动,分批派出采编人员走进田间地头、深入厂矿企业、来到社区小巷,挖掘鲜活素材,下功夫反映基层火热实践和生动创造。
强化教育培训。新闻舆论工作队伍的能力和水平直接关系着新闻舆论工作的效果。报社注重加强采编队伍的教育培训工作,通过请进来、走出去、云课堂等方式,着力提升采编队伍的政治素养、理论水平、业务能力。2023 年 , 报社组织采编骨干赴广东、上海、湖北、海南、云南、江苏等多家党报集团学习调研 ;组织开展各类培训 19 场,累计近 2000 人参与。
优化用人环境。优化人才工作环境、激发人才活力是做好人才工作的重要任务。报社十分注重培养采编人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建立灵活的选人用人机制及科学的激励机制、常态的人才交流机制等。2020 年以来,近 50 名优秀青年骨干人才走上部门领导岗位或重要业务岗位 ;不少青年人才挑大梁,成为教育、政法、智库、湘伴等工作室的带头人。
(作者于金旺 系湖南日报社党组副书记、总编辑、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