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化报社社长、总编辑杨守娟:AI大势下,“新春走基层”该如何走?
春天,春节,春运,再加上“新春走基层”,是新闻人的“新春”标配。在春天里出发,在春运中穿梭,在春节后结出硕果,每年的“新春走基层”活动都在广大新闻工作者和受众的热切期待中进行。作为新闻宣传工作“开年首战”,中国石化报社2025年“新春走基层”活动再次发出了石化媒体的澎湃声音。
年轻态、国际范、石化味,一份亮眼答卷
在此次“新春走基层”活动中,中国石化报社采编人员和各企业记者、一线通讯员一起,共计170余人兵分十六路,线下天南海北、全国各地;线上从国内延伸到海外、从雨季穿越到寒冬,采访线路步步生花、采访内容层层扩展。
2月22日,中国石化报头版推出的“新春走基层”专栏报道。
一次采访,生成多种新闻产品,通过多个媒体平台发送给不同需求的受众群体,各媒体平台共发稿970余篇(包括13个专版),总阅读量和播放量达1200多万次,互动量为10.1万次。其中,流量最高的是海外媒体各账号——以“全球共欢庆 接福过大年”为主题的18期系列报道中,视频点击量近千万,仅40万+的报道就有13篇,互动量5000多次,先后有多位大V互动。
今年“新春走基层”活动创下历年之最,不仅参与人数多、采编规模大、稿件质量高,还呈现三个特点:年轻态、国际范、石化味。
年轻态——人员年轻化,不仅有刚入职的“小年轻”,也有非采编部门的“多面手”,还有专注视觉表达、熟练操作AI人工智能技术的专业人员。
国际范——双语媒体线上接力,采访对象不仅有长期奋战海外市场的“复合型”员工,也有经验丰富的国际同行、外籍员工;采访内容不仅有国内能源动态,也有国际石油石化内容解读。
石化味——运用AI智能工具提炼核心内容、动图展示等通俗易懂的形式,对新材料、新技术和员工风貌、春节习俗等进行科普化、种草式报道,各媒体平台不断涨粉。
AI时代下的深度思考
AI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广度和深度渗透到新闻工作中。在2025年“新春走基层”活动如火如荼进行过程中,DeepSeek横空出世,快速推广落地。在这场巨变面前,新闻人该何去何从?
作为一种“经验压缩器”和全民“思维健身器”,AI工具带来“有问必答、即问即答”的丝滑体验。但是,AI虽然拓宽了人们的认知边界,却无法替代那个使用工具并有感受力和好奇心、保持质疑、创新思考的主体——新闻工作者。有血有肉有骨、有温度有情怀有深度,永远是新闻的内核。
AI时代下更需要“走”。能源系统的各个工业细胞分布在广袤的田野大地,需要新闻人用脚力跨越万水千山、用眼力观察万千气象、用脑力深思点滴变化、用笔力描绘新风新景。把笔墨镜头对准基层一线,“让更多的基层之美被看见”是开展基层采访活动的主要目的,我们不单要通过“新春走基层”活动“走”,更要在日常新闻宣传中走得更远、走得更勤、走得更稳。
AI时代下更需要“深”。基层是新闻的富矿。作为新闻工作者,只有深入一线,精心捕捉一线员工的工作状态、生活细节、精神变迁、学习进展,才能充分展现烟火气中的石化大美,使受众在精彩故事、感人细节、生动场景中充分感受高质量发展的原动力和“国之大者”的家国情怀。
AI时代下更需要“新”。在媒体日新月异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不需要借助AI工具进行“虚假创新”,而是需要在题材、角度、内容、呈现、落地等方面进行细水长流、精心精细精致的创新。在“新春走基层”活动中,中国石化报社先后推出《“桃花源”新记》《黑神话·悟空的取景地,藏着哪些宝藏加油站?》《服务亚冬会 加油筑梦人》等一大批兼有文字、视频、海报、AI等形式,有趣有“梗”有料,而又兼具质感、美感的融媒体作品,取得较好传播效果。
新闻的底层逻辑没有变,以人为本的温度不会变
我们始终认为,虽然算法来了、算力来了,但新闻的底层逻辑没有变,以人为本的温度不会变。有品质、有温度、有深度的新闻报道从来离不开泥土。
2025年的“新春走基层”活动意义重大,因为它再次拨开AI大势下的迷雾,也更加坚定了新闻人的职业使命: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在多元复杂的传媒环境下,只有离基层一线近些再近些,与员工用户的心贴得紧些再紧些,登高望远、搭建桥梁、回应现实、推动发展,才能无愧于肩上的社会责任。
中国石化报社总结“新春走基层”的经验,提出今年把“新闻服务提升行动”作为全年的主题活动,继续加大力度,把笔墨镜头对准基层一线。这其实也是报社全年的“走基层”行动。
希望相关部门在重大选题、采访主题选择上给予更多指导,推进媒体单位进一步加强合作,开展跨媒体、跨单位联合采访。
在接下来的新闻实践中,中国石化报社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继续践行“四力”,为中国石化和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新闻动能。
(作者杨守娟系中国石化报社社长、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