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传媒业的新形势新变革,听听全国顶级专家怎么说
顶级师资,赋能实战!5月23日—24日,由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主办,新华传媒学院、新华日报交汇点新闻承办的2024新华数媒实战能力提升特训营在南京举行。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副主任、人民在线总编辑单学刚,新华社法人微博负责人王朝,中国社会科学院新媒体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黄楚新,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元宇宙文化实验室主任沈阳,四川广播电视台编委、四川观察CEO岳学渊,“浙江宣传”编辑部总编辑李攀,安吉县融媒体中心党委书记、主任、董事长祝青,与来自多地多单位宣传部门、县级融媒体中心的300多名学员齐聚金陵,展开为期两天的交流和学习。主题报道如何创意表达?传统宣传报道如何破圈转型?新媒体视频如何打造千万级爆款?如何利用AI提升融媒工作效率?县级融媒体如何走出差异化发展之路?面对这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现实课题,新闻业界、学界一起在特训营拨开迷雾、寻找答案。
直击人心,推动新媒体时代话语创新
2017年,新华社新媒体首创“刚刚体”,颠覆了用户对时政类新闻报道的刻板印象。王朝认为,新媒体内容创新,一是要把握正确导向,既要正能量,又要大流量;二是要强化用户意识,既要全渠道,也要精准化。“宣传思想工作本质上是做人的工作,新媒体工作者需要充分利用平台优势,精准把握用户画像,从而让用户自觉成为点赞者、参与者和互动者。”
王朝将主流媒体的内容运营思维提炼为“在场”“在线”“在理”三个关键词:“在场”是对记者的基本要求,面对重点话题应迅速介入,做到不缺位、不回避、不失声;“在线”体现了互联网时代新闻工作者的网络素养,本质上是走好群众路线的新渠道、新能力。“在理”是主流媒体的品格,善用新技术、新手段、新方法,不断推动新媒体时代话语创新。“在众声喧哗中定基调,在思想激荡中立主脑,在人流涌动中竖标杆,这是我们奋力推进内容创新、话语创新的思考与探索。”王朝说。
“浙江宣传”微信公众号自2022年5月上线以来,策划推出了一大批爆款文章,屡屡“破圈”传播,阅读量10万+的文章占比达85%左右。新媒体技术不断发展,但“浙江宣传”还是坚持以文字为主。李攀说:“我们相信,不论技术如何迭代,文字依然有承载思想、击中人心的力量,文字写作不会过时,好学善文理应是媒体工作者必备的素质。”
李攀表示,文章写作应以内容为王,努力做到说人话、切热点、有态度。“说人话的实质是创新话语表达方式,立足‘人之常情’‘人之平常心’想问题,写出让读者看得懂喜欢看的文章;切热点,就是直击热点、敢于发声,带着责任和思考,走心地表达我们的立场和看法;有态度,就是立场鲜明、亮出观点,发布的每一篇文章支持什么、反对什么、传递什么,都力求做到旗帜鲜明。”
深度融合,拥抱新技术创新新闻生产
新媒体时代,新平台不断涌现、新技术不断迭代,新闻媒体如何通过新平台、新技术创新生产、吸引用户?
黄楚新认为,媒体加快数字化转型,应充分利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不断实现内容数字化、用户数据化、媒资价值化。新型主流媒体应该着重以思维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新、治理新等维度进行观念变革,生产更多具有互联网特质、移动端模式的产品。“主流媒体的内容生产是其生存发展、融合转型、创新变革的根本与核心,如何利用互联网思维与新兴技术,创造出用户喜欢的内容产品才是关键,内容生产的策略调整、流程重构、创新表达,是主流媒体未来需要下大力度解决的问题。”
在黄楚新看来,媒体融合应是全方位、系统化的融合,目的是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打造新型主流媒体。就此,他提出四点建议:明确目标,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实施深度融合工程,推进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打造全面系统平台,聚合数字资源;助力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全面提升传媒“四力”。“媒体融合作为系统工程,应该从思维融合、内容融合、渠道融合、技术融合、人才融合、经营融合、平台融合以及机构融合等多个角度去全面展开。”
ChatGPT、Sora、文心一言等AI工具问世以来,AIGC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影响着新闻生产。沈阳用“虚实相构 重塑社会”8个字描绘AIGC新闻传播的未来发展。他认为,AIGC技术将引领跨媒体创意融合的新潮流,将信息传播提升至全新高度。“创意的无限发挥将激发更多内容创作者的灵感,推动着新闻传播和宣传领域的不断创新与进步。AIGC正在从根本上重构新闻业,影响包括新闻内容的创造、新闻主体的角色、新闻平台的运营方式,以及整体新闻技术的应用。”
对于AIGC新闻传播的未来发展,沈阳给出了自己的判断:第一,不涉及事实的新闻,有一部分将会由AI来合成;第二,目前的信息流,将会从单向传播转变为对话式传播;第三,无记者新闻不断涌现,目前已经出现不少24小时直播的视频账号;第四,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疏漏,辟谣新闻将会大量出现。“AIGC也面临不少挑战,比如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缺乏深度分析和解读,知识产权和创意归属,安全性和操纵风险等。”
垂直深耕,以个性化内容吸引个性化用户
从微博、微信公众号,到后来的抖音、b站、小红书、知乎等等,新媒体平台越来越多,也吸引了不同的用户群体。同样的内容供给,难以吸引不同类型用户的关注。岳学渊表示,四川观察基于用户群体的差异化运营理念,始终坚持“一平台一策略”,根据用户的不同风格,在不同平台培育各具风格的新媒体账号、项目。“这样的精细化操作,一方面巩固了不同属性的粉丝群体,另一方面促使各个新媒体项目在竞争中不断成长和进步,激发出更大的活力和创造力。”
这些粉丝体量不同、内容风格迥异的新媒体账号、项目,在良性的博弈互动过程中不断夯实四川观察的全媒体矩阵根基,形成了覆盖抖音、微博、b站、微信公众号等十几个平台的“客户端+渠道”多矩阵发展模式,支撑四川观察品牌向纵深发展。“四川观察从零起步,在2017年至今的7年间内不断破局创新,从单一的新闻客户端不断迭代发展,如今已发展成为拥有全网粉丝量超1.5亿的全媒体矩阵。”岳学渊说。
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将打通媒体融合的“最后一公里”、连接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如何加快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全社会都高度关注。安吉县融媒体中心通过产业转型发展,2023年总营收达到6.67亿元,在央视《新闻联播》刊播新闻32条,成为县级融媒体中心创新发展的典型案例。祝青从新闻主业扛在肩上、产业发展勇立潮头、党建引领同心共唱三个方面,分享了安吉县融媒体中心的主要做法。他表示,报道内容应力求精品化,在提供权威性、深度性、专业性的新闻内容的同时,也要讲究真实、有效、高效、温度和温情。
“从地理上来说,每一个媒体都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但从新闻的传播力、影响力,以及媒体产业发展的拓宽面上来说,媒体是没有边界的。”祝青表示,安吉县融媒体中心紧紧抓住新闻主业主阵地不动摇,坚持三个原则:第一,无主题不宣传,每年推出100个带入式沉浸感强的主题报道,把干部群众的精气神有效凝聚在一起;第二,非精品少创作,少生产次品,不生产废品;第三,文创有形爱无边,不断增加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收能力,在各个舞台之间形成强大的服务能力。
交汇点:https://mp.weixin.qq.com/s/HEl_SsbabVcIL7WQAxdLA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