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实践、思考是记者职业能力的“三项组合”,只有对三者投入同样的精力、 下同样的功夫,才能促进自己的职业生涯实现价值最大化。就像三角形,周长一定时,等边三角形面积最大,学习、实践、思考就像记者职业生涯这个“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边,必须等量齐观、齐头并进。


成为乐于学习的人

学习是记者一辈子的事情,起码应学习好4门功课,即政治理论、党的方针政策以及法律法规、新闻业务、报道领域的专业知识。

学习政治理论,提高理论修养和政治素养。政治理论修养不仅是新闻记者的基本素养,也是做好新闻工作的重要保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一方面可以提高我们的政治理论修养,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另一方面能帮助我们增强政治素养,树立是非判断标准,确保在新闻工作中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比如,读政治理论类的书,既要读思想、学理论,也要注意学习文章结构、语言逻辑、文字修辞等行文方法。这些文章都是经过千锤百炼打磨出来的,深刻的思想、严密的逻辑、优美的语言,是义理、考据、辞章三位一体的美文,也是很好的理论教材、写作教材。 

学习党的方针政策以及法律法规,把握时代脉搏。对党代会报告、中央全会的公报决议决定、各种法律法规、新出台的政策、一个时期的战略部署和重要任务,等等,记者都要及时关注了解。

学习这类内容,目的是把握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提高站位、找准选题,与社会同频共振,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人民,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有助于提高记者的法律素养、法律意识,确保新闻报道活动在法律范围内进行,避免越出法律边界、出现新闻伦理与职业道德失范等现象。

学习新闻业务知识,熟练掌握工作技能。学习新闻业务,是为了掌握端好新闻“这碗饭”的手艺、练就做好新闻工作的技能。 

学好基本教程。如对《新闻写作学》《采访学》《编辑学》之类的书,既要学习基本概念、体例、方法,也要了解新闻的表现形式。同时要给自己定好计划,一段时间主攻一个门类,一项一项学习、训练,最后把这些技艺运用娴熟。

学习优秀新闻作品。特别是对名家名篇,要反复研读、体悟,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在学习、模仿中把他人的方法、技巧化为自己的本领;要多读新闻史、新闻理论、新闻人传记,更好地理解新闻对社会、对历史的作用,明白记者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角色。这对记者坚定新闻理想、确立新闻理念、做好职业规划非常重要。

学习报道领域专业知识,研究专业问题。新闻报道往往分不同领域、行业,比如时政新闻、经济新闻、法治新闻等。一般每个报道领域都有相应的编辑部门和记者。一个用心的记者在相应的领域“跑口”,几年下来就会成为这个领域的半个专家。

记者要坚持学习相关报道领域专业知识,研究该领域的专业问题。一是系统学习、了解相关报道领域的“前世今生”,以及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意义;二是及时学习、掌握相关报道领域的新变化、新情况、新成果。只有让自己成为所报道领域的内行、专家,才能做出有价值、有影响力的报道。

除了学好以上4门功课,记者还应对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哲学历史、自然科学等各领域知识广泛涉猎,汲取丰富“养料”。


成为勤于实践的人

记者这一职业最突出的特点是实践性。新闻实践最核心的环节就是采访和写作。不管时代怎么变化,应始终坚持“内容为王”,记者要在采访和写作上下大功夫、大力气,至少应做到“四个到位”:

脚步到位。“脚板底下出新闻”。新闻的时效性、客观性、真实性等决定其第一生产者——记者所报道的事实必须是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直接获取。闻风而动、 出现在新闻现场是记者的工作常态,也是对记者的基本要求。

在新闻实践中,笔者一直坚持深入一线、深入基层、深入现场。比如,对安达特大列车脱轨事故、吞噬124条矿工生命的鸡西矿难、伊春空难等突发性事件等,都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当日发回报道;小兴安岭林业工人冬季采伐现场、大兴安岭高寒地区邮递员的风雪乡邮路上,也都留下深入采访的足迹;还有对全国两会、中国工会代表大会、奥运火炬传递活动等重要会议、重大活动的报道,以及林业老英雄马永顺、新时期铁人王启民、中华技能大师赵郁等重大典型人物的报道……“不是在采访,就是在去采访的路上”成为生活常态。

那些给记者带来工作业绩和职业荣誉的报道,都是用脚步丈量出来的。

情感到位。在工作实践中必须“情感到位”,要有是非观念、正义感;要关照弱者、疾恶如仇;要甘于奉献甚至不怕冒险;要对记者职业长存敬畏之心,把情感融入报道中,确保报道真实、客观、权威、公正。

作为工人日报记者,笔者尤为注重培养自己与劳动者的感情,注重与一线工人群众交朋友,把更多笔墨倾注于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为劳动者的诉求鼓与呼。 

2021年,《关于维护保障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指导意见》出台,笔者和同事及时策划系列报道《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生存实录》,组织12名地方记者,从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吃、住、行、医、职场话语权等方面入手,进行体验式、追踪式采访,推出《外卖骑手为你我送餐,他们在哪儿吃饭?》等6篇报道,并配发《愿外卖骑手也能被温暖“护胃”》等6篇言论,各大网站纷纷转载,产生较大社会影响,促进全社会更深切地了解网约车司机、外卖配送员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群体的真实状态,对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起到参考作用。该系列报道荣获第32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情感到位的新闻实践,是身心投入的实践,能让记者更有职业成就感和荣誉感。

采访到位。“要想给别人一杯水,自己就应该有一桶水。”这是有关老师传授知识的一句谚语,其中讲的道理也适用于新闻采访实践。从一篇新闻报道的“厚薄”,就能看到其背后的采访功夫深浅。“七分采三分写”,采访环节决定着新闻报道的成败。 

采访前,做足功课。要了解所报道对象的情况、背景,明确报道目的,尽可能详细列出采访提纲、相关问题。如果条件允许,采访前要与采访对象进行面对面充分沟通。

采访中,深入挖掘。不能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要多问、多记,把想到的问题问明白、故事细节问清楚。要尽可能多地搜集与报道相关的材料,留好相关人员联系方式,以便进行补充采访。

采访后,尽快梳理。要通过对采访笔记、素材等的整理,尽快确定报道方向、报道体例、报道规模等,及时成稿。采访越扎实,写稿越顺利。

如今是网络时代,我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丰富快捷,但这并不能替代细致扎实、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采访,“在现场”到什么时候都是对记者的基本要求。

写作到位。新闻写作经常是“急就章”,讲究时效性;版面、播出时段“等米下锅”,必须快速成稿。这就需要记者把功夫做在平时,既要研究写作技巧,又要培养“倚马可待”的作风;既要文笔好,也要出手快。

在同题比较中学习。要比较不同媒体对同一题材的报道,从中发现长处、加以学习。比如,报道“时代先锋”昆明市总工会主席杨丽时,人民日报和工人日报的开头就各有千秋:

人民日报人物通讯《好人杨丽》的开头是这样写的:

“杨主席,我这次来,就说三句话:第一,您不能老;第二,您不能病;第三,您不能退休,因为,我们工人需要您!” 

在昆明市困难职工帮扶中心,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工人,排了一个多小时的队,只为亲口对杨丽说这么一句话。

干了33年工会工作的杨丽,顿时泪流满面。

充满情感的开头,亲切感人、留有悬念,吸引人继续读下去,进一步了解杨丽是如何赢得职工如此信赖和爱戴的,体现了党报的报道角度——展现党员干部与群众的血肉联系。

工人日报人物通讯《春城无处不飞花——记昆明市总工会主席杨丽》的开头则是这样写的:

还未开口说话嘴角先露笑意,嗓音有些沙哑却充满热情,一双有神的大眼睛总是透着关切……面前这位和蔼可亲的大姐,怎么也不能让人将她与传说中那个有着无数传奇的英雄式人物联系起来——

这就是那个为了同侵犯职工权益的人和事作斗争,不惜得罪权势而被职工誉为“杨大侠”的人吗?

这就是那个为了做好职工队伍稳定工作说破嘴、跑断腿,几乎成了“祥林嫂”的人吗?

这就是那个为了筹集送温暖资金说得出口、伸得出手,差点成了“丐帮头”的人吗?

通过一连串反问,概括出杨丽的事迹,勾勒出杨丽的整体印象。同时体现了工会媒体的报道角度——树立工会干部作为职工“娘家人”的形象。

在日常工作中训练。在日常报道中,记者要有意识地尝试运用不同手法、对比不同效果。

比如,在采写大庆油田“新时期铁人”王启民的人物消息时,笔者写了两种形式的导语。

第一稿:今年60岁的王启民,是一个孱弱的江南学子。从1961年由北京石油学院毕业参加大庆油田开发到现在,36年如一日,他以惊人的毅力攻克了油田保持长期稳产高产的世界性难题。在大庆油田几十年雄风不减、每年生产原油占全国产量1/3以上的业绩中,王启民贡献卓著。 

第二稿:江泽民总书记手握着一位科技人员的手,不仅对他的科研成果十分了解,而且知道他生什么病,对他的身体状况一而再再而三地关注、询问。这位科技工作者就是功绩卓著的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院长、高级工程师王启民。江泽民总书记称他是新时期铁人。

这是1997年1月17日,江泽民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工作会议代表时的一幕。

显然,第二稿的导语更具有评述的味道,更能体现人物的分量、价值、地位。

通过这样不同角度、不同叙述方式的练习,记者的写作能力自然得到不断提高,对各种表现方式运用起来也更得心应手。


成为善于思考的人

新闻产品说到底还是精神产品,其价值更体现在思想性上。作为新闻产品的生产者,记者应努力做一个思想者,起码是思考者。

做一名优秀记者,仅有一颗“奔跑的心”是不够的,还要有深刻思考、能提出问题,并把这些问题时刻装在脑子里,在现实中捕捉揭示突破点、找到答案的能力。记者头脑中思考、储存的问题越多,发现新闻的几率就越大。思考的背后是思想,新闻蕴含的思想越深刻,新闻价值就越大。

思考些什么问题?要围绕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思考。比如,新时代要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影响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障碍有哪些?应如何看待和处理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的矛盾?为什么物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社会上还有那么多不文明现象?为什么老人摔倒有些人不敢去扶?等等。

把这些问题与现象对接,就可能产生有价值的新闻。如果记者头脑中没有问题、对问题缺乏思考,就会对蕴含新闻的现象视而不见,让有价值的新闻擦肩而过。

1998年春节前夕,笔者参加“黑龙江省迎新春劳模座谈会”,注意到一位劳模厂长的发言。

“我说几句!刚才大伙说的都是好听的,我想说几句不中听的。”全国劳模、黑龙江省尚志市一面坡啤酒厂厂长徐寿山说道。他列举了近几年来一系列地方保护主义行为对企业的侵害。一些地方政府为了保护本地啤酒企业,阻挠外地啤酒进入本地市场,致使一面坡啤酒厂在黑龙江一些地方遭遇广告被停、汽车被砸、啤酒被没收、工作人员被打等情况。徐寿山说到激动处,眼含泪水,手在颤抖。

笔者马上意识到,“撞”上了一条好新闻!因为当时黑龙江省啤酒市场地方封锁问题由来已久,且久治不绝;笔者也曾多次接到企业关于这类情况的反映,只是苦于没有一个好的由头、一个最佳突破口来说这事。现在机会来了!于是,快速记下徐寿山说的每一句话,以及省领导当时的反应。

座谈会后,笔者抓紧到相关政府部门采访,了解他们对于啤酒市场地方封锁的调查情况,把省里有关部门的调查情况与徐寿山所讲述的情况相对照,推出900多字的消息,刊发在工人日报头版头条。

当时的省领导作出批示,并成立多部门组成的联合调查组,笔者被特邀参加调查组,就全省酒类市场地方封锁问题进行了为期10天的专题调查。省长办公会向全省发出《关于严禁地区封锁加强酒类产销管理的紧急通知》,各地纷纷对相关问题予以纠正、查处,对受害企业予以道歉、赔偿。

笔者还对黑龙江破除地方封锁的相关工作进行了追踪报道,先后撰写多篇消息、短评、新闻分析等。回访徐寿山厂长后,推出消息报道《舆论监督又见成效/黑龙江:流泪厂长笑了》,介绍了黑龙江省打破啤酒市场地方封锁后,一面坡啤酒厂市场覆盖率增加64%、效益增长62%。

系列报道揭示了问题、分析了原因、指出了症结、呈现了效果,发挥了舆论引导的积极作用。好新闻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记者要做好思想和客观事实的“架桥人”。

作为记者,只有成为乐于学习的人、勤于实践的人、善于思考的人,才能画好记者职业生涯的“等边三角形”,实现职业价值最大化。

新闻战线:https://mp.weixin.qq.com/s/woc0XHNe_z9Kav4QVCFZY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