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想象力”转化为“生产力”——2024首届天问华语科幻文学大赛
2024年10月18日至19日,首届天问华语科幻文学大赛成果发布会及天问系列活动在成都科幻馆举行。大赛由中国作家协会指导,成都市政府主办,成都传媒集团、成都市科幻协会、科幻世界杂志社等作为大赛承办、执行单位,大赛吸引了全球12个国家的200多名嘉宾,近2000名科幻创作者和爱好者线下参会,线上观众总量超200万人。大赛共征集1162部作品,涵盖长篇、中篇、短篇、影视剧本等多种类型,并在成果发布会上隆重推出10类23项最佳作品(人物或机构)。系列活动中签约14个科幻产业项目,签约金额约32亿元,同时发布了《2024中国科幻城市指数报告》,举办科幻+影视、科幻+科技、科幻+科普、科幻+游戏等主题论坛和沙龙11场。活动吸引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等107家媒体报道328篇,覆盖受众超过1.2亿。阿来、施战军、本·亚诺、刘慈欣等行业领军人物对大赛予以高度评价。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阿来指出,大赛的作品关注科技对人类命运的细微影响,凸显了科幻的文学使命。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施战军认为大赛推动了科幻文学的跨界融合,为科幻IP、影视、游戏等领域注入活力,评选标准和操作流程不仅树立了业界标杆,也有助于推动更多优秀华语科幻作品走向世界。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联合主席本·亚诺则表示,天问大赛吸引了许多新生代科幻创作者,未来这些新人将为科幻文学注入新鲜血液。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则表示科幻文学是发出“天问”的文学,“天问”大赛平台高规格、多元化,真正见证了无限想象和创意的碰撞与融合。
大赛评选:高规格评审,遴选国内最佳科幻作品
首届天问华语科幻文学大赛在评选标准和操作流程上秉持高规格、严谨的评审机制,大赛评审委员会由中国作协副主席阿来担任主席,刘慈欣、苏童及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联合主席本·亚诺等作为副主席,邀请了包括王晋康、韩松、吴岩在内的顶尖科幻作家及行业学者担任首席评委。这一阵容既保证了评审的权威性,也丰富了评审维度,为最终评选出的作品质量提供了多层次的保障。评审委员会设置严格的分组及规避机制,确保每部作品在独立、匿名的环境中接受评审。设置明确的规避机制,保证评委与作品的利益隔离,所有评审分数均匿名记录在系统,保证数据真实且过程可追溯,确保了赛事的专业性和公正性。
国际交流:多国行业领军人物参与共建,打造国际科幻交流平台
天问华语科幻文学大赛通过全球化的参赛背景和多元化的交流活动,成为了中外科幻文学的一次深度对话,充分展现了中国科幻在国际科幻文化中的广泛吸引力。
多元化国际参与阵容
大赛评审团队和顾问团邀请多位国际知名的科幻学者和从业者参与,如2023年成都世界科幻大会联合主席、本届天问大赛副主席本·亚诺(Ben Yano),美国动画艺术家道尔顿·格兰特(Dalton Grant)和《三体》西班牙语译者夏海明,本届大赛同时也吸引了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等12个国家的嘉宾,覆盖多个文化背景的科幻创作者、从业者和爱好者。
专项赛事推动科幻国际交流
为了进一步推动中外科幻文学的交流与传播,本届大赛特别设立了“十年十部最受欢迎的科幻文学翻译引进作品”评选活动。该项目由“天问”会员共同提名投票,甄选出在中国出版的十部广受欢迎的海外科幻佳作,如澳大利亚作家格雷格·伊根的《格雷格·伊根经典科幻三重奏》和美国作家厄休拉·勒古恩的《寻获与失落》等。这一特别奖项旨在纪念和推动海外科幻作品的引进,表彰其在推动中外文化交流方面的积极贡献。
获奖作品跨国合作与海外开发
大赛获奖作品不仅得到了国内的关注,还在海外市场中展示了广阔的开发潜力。成都传媒集团、成都市科幻协会、科幻世界杂志社等大赛承办、执行单位陆续针对《井中之城》、《笛卡尔之妖》、《土楼外的春天》等作品推出作品海外巡展、翻译出版、剧本改编等多个出海项目,力求让华语科幻作品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更大的转化空间。
推动天问出海计划落地
在2024年8月的格拉斯哥世界科幻大会上,天问大赛推出的“天问出海计划”取得了显著成效,吸引了全球科幻界的关注。推介会吸引了上百位国际科幻从业者、作家和爱好者参与,现场邀请了何夕、七月、顾适等中国科幻作家,七届雨果奖得主,《克拉克世界》主编尼尔·克拉克和欧洲科幻协会主席卡洛琳娜·戈麦兹·拉格洛夫等国际嘉宾参与,共同探讨华语科幻与世界交流的未来路径。
尼尔·克拉克、卡洛琳娜·戈麦兹·拉格洛夫等嘉宾高度赞扬了天问计划对非英语国家科幻作品的推广,认为“天问”计划为全球科幻迷们提供了一个接触非英语科幻作品的绝佳窗口。天问大赛将每年在世界科幻大会上设立专场推介,使天问大赛成为全球科幻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促进华语科幻的国际传播和文化共享。
产业成果:成都成为科幻产业第一梯队城市,32亿科幻项目现场签约
首届天问华语科幻文学大赛是一次聚焦科幻产业发展的高规格平台,通过发布研究报告、签约合作和举办产业交流论坛等多维度推动了中国科幻产业的发展。赛事为科幻文学在影视、出版、游戏、文旅等多个领域的延展提供机会。
《2024中国科幻城市指数报告》发布
大赛期间发布的《2024中国科幻城市指数报告》详细展示了中国各大城市在科幻产业方面的发展水平。报告指出,北京和成都在科幻产业的各项指标中表现优异,形成了全国科幻发展的第一梯队。这份报告由中国科幻研究中心、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等机构合作研制,建立了城市科幻发展水平的评价体系,为政府决策和产业布局提供了数据支持。成都依托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科幻领域的持续投入,已逐步确立“科幻之都”的地位,为中国科幻产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肥沃土壤。在首届天问华语科幻文学大赛成果发布会上,成都展示了其在“想象力经济”方面的强大实力。《2024中国科幻城市指数报告》揭示了成都作为第一梯队城市的科幻产业潜力,体现出其在经济基础、科技创新、文化消费等方面的优势。同时,成都的科幻产业在2023年实现营收235.21亿元,同比上升17.49%,稳居国内领先地位。推动“想象力”转化为“生产力”,科幻在成都已成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组成部分
重点签约项目与科幻基金发布
大赛促成了14个科幻产业项目的签约,总投资额高达32亿元。签约项目涵盖影视、游戏和出版等多个产业领域。成都借机启动了“科幻与未来产业发展基金”,由成都传媒产业集团等多方联合出资成立,基金规模超过30亿元,将投资于科幻影视、数字娱乐、虚拟现实等前沿领域。
科幻产业交流与论坛活动
大赛同期举行了十余场围绕科幻与产业联动的论坛和沙龙,如“科幻版权贸易与科幻产业发展”“智驭未来·创新策源”等主题论坛。蓝色光标集团、成都市科幻馆等企业在活动中展示了数字化IP项目,计划将VR、AR等前沿科技应用于科幻文旅项目。通过这些论坛,参会的产业领袖和创作者们不仅分享了科幻产业发展的创新思路,还在产业对接、版权贸易等方面探索了新的合作模式,为华语科幻与新质生产力的融合发展提供了可能。
传播成果:央视领衔百家媒体关注,覆盖人群过亿传
活动受到光明日报、人民网、中新网、央广网等央级媒体,四川观察、封面新闻、川观新闻、成都发布、红星新闻、成都日报、成都电视台、GOchengdu等省市媒体,经济观察网、第一财经、中国经营报等产业媒体持续关注。截至到目前,相关报道328篇,全网阅读量2400万。媒体纷纷围绕“天问”助力中国科幻产业蓬勃发展”“《2024中国科幻城市指数报告》《2024中国成都科幻产业报告》发布”“成都科幻与未来产业发展基金正式启动”“大咖云集,科幻文学及产业的思想碰撞”“智者对话,多场主题活动引领科幻思潮”“华语科幻创作实力检阅 ,十项‘天问’大奖一一揭晓”“从世界科幻大会到‘天问’,科幻如何改变成都?”等主题,以图文、视频、海报、长图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