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卖地难,开发商卖房难,二手房交易难,大龄男女择偶难,老旧小区停车难、改造难……生活中的这些看上去揪心的烦心事,很可能正是媒体可以有所作为的空间。因为但凡只要是能满足“刚需”的产品,往往销路就不难。而非刚需的服务或产品,则再怎么刺激、拉动,恐也难以得到市场的认可。

说到媒体招募“小记者”、开展教育研学活动等等,也有说难的,也有说不难的。说不难的人认为,成与不成,关键还在于方向是否对路,操作是否得法,执行能否到位。以红星教育、华商培训为代表的研学项目,有不少就是真正意义上的从跨界到破圈再到突围的创新成功案例。

上个月应邀去广州参加南方都市报的经营方略“比武”大会,受到新的启发。这场别开生面的活动,重点是结合时下的消费热点,聚焦新质生产力,与南都万期纪念主题紧密相关。会场上,各项目团队代表一个个意气风发登台演讲,各自结合所负责行业、所对接客户的属性特点,富有创意地提出了各种解决方案,真让人眼前一亮。

南都推出的“产品通”,考验的是选手对产品的了解程度,是一场由南都运营系统全员参与、以模拟创意提案的形式,比拼大家的策划能力和讲演表达说服能力。

以第一个登场的竞演项目为例,代表演说中,穿越千年的水上婚礼——年轻男女身着中式婚礼华服,乘坐婚车进行游园活动,古今元素融合带动“甜蜜经济”发展……来自湾财传媒的竞演选手萧子祺聚焦年轻人婚庆,创新性地提出了“为爱减负,为幸福加分”方案,打造婚庆“新young态”等系列迎合年轻人爱好的活动,以期带动万人参与,助推与企共荣。接下来的方案也都各有特色,颇具吸引力,也深深地感染了我这个老广告人。

由南都的比武,我想到了我们为客户推出媒介传播产品时,一定要尽最大努力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刚需”,只有满足“刚需”,才能不愁市场认可和客户买单。媒体经营者朝思暮想的爆款产品,也一定应是能满足市场和客户绝对“刚需”要素的。

媒体能满足“刚需”的产品来自哪里?当然只能来自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需要新思维、新动能、新创意、新智慧;新创意新智慧需要特别注重吸收“新鲜血液”,培养和引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大力培养和大胆启用高素质人才,是保证媒体融合发展拥有源源不断创新活力、创新动能、创新潜力、推动力满满的源泉。

没有人才保障,没有执行力超强的队伍步步为营,想法再多再好,执行到不了位,仍是纸上谈兵兑不了现的空头支票。正因如此,我们为客户推出的媒介传播产品,只要是真正意义上的“刚需”,能帮助人家解决痛点堵点,应该都是不愁市场认可和客户买单的。所以,衡量我们方案的价值大小,能不能被用户接受采用,“刚需”至关重要,还是要在这“刚需”二字上多下狠劲,多使实劲。

中国传媒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