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三年,让中国家长和青少年被压抑许久的旅游诉求高涨,2022年暑期,几乎全国各地各大旅游景点都能看到摩肩接踵的热闹场面。其中,研学旅游的各种乱象引发了一波社会关注。在新京报报道中,部分北京教育研学的流水班底,但是打着研学的旗号实则乱象丛生,社会反响强烈。

教育、小记者、研学作为融媒产业建设布局突破口,精耕深耕的媒体数量不在少数。

如有媒体在疫情结束初期,组织到北京研学,清华北大等高校作为目标打卡地,由于各项管控措施而不能成行、愿望落空,这让初尝到教育研学旅游甜头的媒体苦恼不已,合作旅行社坐地起价,最后的结果是能够保本运行已算万幸。尽管如此,我们依然能够看到教育研学的价值,市场就在那里,我们应该主动迎合市场需求,抓住机会,当然暑期研学拓展仅仅是教育行业甚至小记者的一个微小的缩影。

众多媒体沟通咨询中国广告协会报刊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工作委员会),希望能够得到帮助。如何做到教育产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为此,2023年6月工作委员会组织媒体召开线上会议,主要为了实现媒体间的合作,亦希望作有媒体属性,媒体背书的研学项目,在把握品质的前提下,与市面的研学产品进行差异化竞争。通过深入沟通了解行业发展后,我们发现这并不是那么容易。受媒体的体量,所在地经济条件,领导的重视程度等多重因素影响,教育行业的发展参差不齐。主要有以下几种状况:

许昌日报小记者活动现场

1、教育产业发展迅速。

经济发达地区,如江浙沪等地媒体教育行业发展较完善,领导认可度高,人员配备充分。比较有特点的是红星教育、金华日报、华商报、东阳市融媒体中心、许昌日报、阳光少年报等,突破原有教育行业的固有模式,进行素质教育的全面培育,不依赖单一的产品订阅,走出了属于自己特色的教育产业发展路径。

2、保持现有状况,半推半就地往前走。

受限于媒体经营团队资金、人员等条件限制,部分报刊社偶有出现在教育行业单打独斗的情况,相关负责人需要承担的工作内容繁杂,完成工作量都很困难,根本无暇去考虑行业未来发展,即便了解部分兄弟媒体做的好的实例,也没有勇气去突破。

3、行业细分,营收划重点,经营团队受到营收指标压力,人员限制等多重原因,只能有侧重点的将整个团队的精力集中到更重要的项目中去,最终教育行业的内容仅能做到传统节点的相关互动宣传,个别区域每年在高招阶段能够做到成熟稳定的相关活动,但是整体营收还是有限,大部分媒体中高招阶段已经创收相关的活动内容了。

今年以来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是,营收从哪里来,市场在哪里我们的人员就在哪里,市场经济下,我们看到的是房地产,汽车,快销品的广告在大幅度下调,客户在缩减整个市场的宣发费用,媒体整体广告费的比重越来越低,政务相关内容也在缩减,那么未来市场在哪里?增量在哪里?经过我们一段时间的论证考察调研,发现,教育行业有着很多可能,期待我们的挖掘!

提前布局,细心培育市场,走特色教育

近几年,教育部门相继出台各种政策,鼓励学生走出去,走到社会里,走进大自然,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在包括知识学习、实践体验、文化交流等方面进行培养,更加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团队协作等综合素质的培养,这也让很多媒体从业人员看到了市场。

红星教育孵化于成都商报,隶属于成都传媒集团上市公司博瑞传播,创始团队都是教育口、旅游口的传统媒体人。2015年底开始在报社内部探索专刊行业的转型之路,2016年下半年正式开始了公司化的独立运作。多年的深耕内容,如今也构建了拥有200多万粉丝总量的教育图文宣传矩阵,坚持每年超过100万字的第一手教育报道。构建了教育垂类的视频宣传矩阵,全年发布视频超过1000条,每年视频的播放量超过1.5亿次,拥有500多万的粉丝总量。2023年全年营收破4000万元;东阳融媒体中心旗下的教育培训产业(东阳市歌画青苗公司),充分发挥党媒的公信力和影响力,从东报小记者起步,积极研发产品,做好“新闻+教育+服务”,构建良好的商业模式,取得较好的经营业绩。2023年,该公司创营收2015万元,利润650万元;许昌日报入局较早,靠着媒体的影响力公信力较早的吸引孩子加入报社小记者,目前小记者人数9.5万人,始终坚持为教育行业服务,配合学校完成教育方面的研学拓展内容,定期到各学校给孩子们上社会实践课,将服务贯彻始终,也因此赢得了教育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与校园有着深厚的合作基础。在2023年许昌日报举办的小记者年会上,相关领导均出席并参与了此次活动,并给予了高度评价,相关领导作出批示,在不断提升完善特色校本活动之外,还可以借助小记者这个平台,让学生尽情展示自我、提升自我,获得更好的成长,让孩子们享受到高质量的素质教育。通过“小手拉大手”“小家庭营造大氛围”的形式,小记者平台要传播许昌教育声音,为打造教育强市鼓与呼,让“崇文重教”真正在社会上形成浓厚的氛围和风尚;华商报的“它世界自然课”,从教育内卷,研学项目内卷的西安,走出了自己的市场,目前已经成立公司,开始组建自己的团队,由此也开启了华商报教育行业新的创收业态,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也正是如此,让我们看到了更多的可能。

媒体是一个资源的集合体,先天拥有诸多社会资源,就像华商报教育负责人说,正是因为他们目前策划的产品得到了市场的认可,才给他们带来了更多的可能,目前陕西秦岭大熊猫基地正在和他们接洽,希望能够通过双方的努力做好熊猫文化,打造熊猫IP,无心插柳柳成荫,其实大家只是做了媒体人应该做的。

老年大学,会不会是下一个风口呢?

人口老龄化严重,生育率降低,同步又产生了新的社会问题,退休回到社会,老人应该做点什么呢?怎么样可以让老年的人晚年更加幸福,更加丰富多彩呢?老年大学,夜校各种培训,颇受欢迎。新时代的老年人拿着退休金闲来无事,所谓的老年团,养生团俨然已经无法满足充满好奇心的老年人诉求,教育链的下一段,老年教育!

目前了解到,东阳市融媒体中心已经在作老年大学的相关培训课程,如何摄影,如何练字,如何唱歌等等,丰富的晚年生活让年轻人羡慕不已。人口负增长和老龄化严重带来的是危机也会是商机,相较于青少年教育研学的相关要求,老年内容政策限制相对少了很多,天平的两端,对于媒体经营来说同样的班底是否可以在内容上作差异化输出,调动员工积极性,在给予一定自由度的情况下,促进行业健康有序的发展,这也是社会给予媒体的责任和使命!更有意思的是最近经常看到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新闻,标题很醒目。比如:“共青团黄埔区青年夜校启动仪式”诸如此类,生活在大城市的中青年,不约而同地选择在工作结束之后,一头扎进了夜校,充实自己,教育再继续,我们要做点什么呢?

带着疑问前行,怎样做教育才是王道?

成都举办的教育研学交流会给我最深的感触是,大家都觉得教育还是大有可为的,针对各地市教育相关政策及与教育相关部门的合作情况,媒体也是各有高招,大多数媒体觉得校园就是流量池,有媒体因为提前布局,走进校园,每年招新人数巨大,目前登记在册的小记者人数很多如许昌日报、长沙晚报;也有优中选优,每年定向招生,层层选拔,人数限定在一定范围内,比如红星教育,新京报小记者;各自有各自的考量。关于如何进校园,这是大部分媒体普遍面临的问题,很多媒体都和我说“太难了”,都在想曲线救国的方式,研学方向的市场饱和度很高,竞争力很强,那么媒体怎么做能够成功成为学校的合作伙伴呢,三峡都市报与当地教育部门合作,将一所中学改造成为与当地学校合作的教育研学基地,目前运营良好;许昌日报用心做公益市场,仅做公益性的研学内容,学校教育局每年都会给予一定的费用;还有某媒体建议,如果觉得进学校很难总是有重重阻碍,可以考虑公益活动进社区,走进社区招募小记者,避开学校的监管也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办法,毕竟我们是资源整合体,条条大路通罗马呢!某南方媒体的教育行业负责人和我说,正在做取舍,在考虑是否放弃小记者研学相关的内容,把精力集中到另外一个业务板块,主要受限于人员忙不过来,但当我和她反馈,某报教育小记者方向一年纯利润700-800万元时,她又瞬间精神抖擞,真的是一个很可爱的反应呢!

新的信号已经发出,2024年4月2日贵州都市报更名为贵州教育报的来自新闻出版总署的批示已经下发,风光一时的贵州都市报缘何更名为贵州教育报呢?目前,工作委员会又收到了其他媒体有意向更名的相关咨询,工作委员会也会持续关注相关的内容,仅以此作为思考,希望既能够引起大家的关注,也能为传媒行业发展提供一些线索和思考!

中国广告协会报刊工作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