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从全球范围看,媒体智能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我们要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不断实现突破,探索将人工智能运用在新闻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中,用主流价值导向驾驭‘算法’,全面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2023年以来,以大模型和AIGC为代表的AI技术进一步在全球引起广泛关注。AI在算力、算法和数据技术方面持续发展,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广度和深度变革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在这一背景下,对新闻媒体特别是主流媒体来说,需要拥抱AI,主动作为,也需要有更清晰的思路,以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为目标,深刻理解其技术逻辑,客观、全面看待AI赋能新闻业的价值、影响、变革与挑战。深入把握当前AI发展的特点与趋势,加快AI和新闻传播融合发展,为主流媒体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成为迫切需要研究的新课题。

AI技术正在为媒体融合创新提供新动能

AI技术向传媒行业不断赋能,智能化成为媒体发展的重要路径和方向。今年以来,越来越多的主流媒体引入AI技术作为重要的内容生产工具,出现了一批使用AI辅助内容生产的融媒体产品,这些产品将文生图、文生视频、图生视频、AI修复、虚实融合等技术应用到重大主题宣传报道中,为媒体融合发展提供了内容创新的强劲动力。顺应新媒体发展趋势,以AI技术带动内容制作创新与突破,将是主流媒体探索的一个主要方向。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人民日报新媒体推出创意微视频《AI共创大片|江山如此多娇》,将当下国内前沿的AI视频生成技术与全国两会报道相融合,展现了AI视角下的大美中国。AI大模型快速生成大量优质画面,不仅有效提升了视频制作的效率,也打破了实景视频在呈现效果上的局限性,给用户带来多元化审美体验。

《AI共创大片|江山如此多娇》截图。

同期,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也连续推出两部动画风格的AI短视频《千秋诗颂》和《中国神话》。两个产品均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前者聚焦国家统编语文教材200多首诗词,后者呈现古老东方的神话传说,在视觉设计、分镜、视频、配音、配乐等方面皆有AI参与。

此外,还出现了画面呈现更偏科技感、未来感的竖屏AI短视频。例如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人民网推出的《原来你是这样的人大代表》,央视新闻客户端制作的《AI数“读”两会》,使用AI提取并学习以往新闻画面中的特征和风格,借助AI虚实结合的技术,快速生成素材,大大提高了制作速度。

除了产品层面,应用AI技术辅助媒体内容生产的工具和平台也相继出现。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人民日报新媒体推出应用AI技术的全新智能化工作模式平台“人民日报创作大脑AI+”,上海广播电视台推出首个AIGC应用集成工具——Scube(智媒魔方)。这类产品通常集纳了大模型、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音频语义理解、图像识别等多项技术,能够实现内容智能化生产及协作。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从新媒体产品到辅助生产工具,再到智能化工作平台,AI技术赋能新闻生产传播的全流程,从文本生成、音频生成、视频生成、跨模态分发等多个方面辅助媒体内容生产,提升了媒体从业人员策、采、编、发的整体效率,拓展了创作空间。

可以预见的是,技术驱动下,AI将通过其高效率生产能力和深层次挖掘能力,深度参与媒体内容生产,成为主流媒体智能化升级的重要抓手。

“新闻+AI”生产新范式加速主流媒体智能化进程

AI技术更新迭代,特别是AIGC取得突破性进展,不仅成为辅助内容生产的新工具,而且引发内容生产范式的变革。对于传媒领域而言,这种变革将实现新闻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的全方位智能升级,加速媒体智能化进程。

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内容建设深度融合,主流媒体需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在新闻场域拓展更多可能性。从当前的新媒体产品创新实践来看,“主流媒体智能化升级”已是值得关注的重要趋势,创新新闻报道和产品策划等方面的大量探索值得借鉴。

AI赋能主流媒体生产能力,建立智能化新闻生产机制。通过“人机对话”,AI根据给定主题、关键词或其他信息等指令,自动生成文本、图像、音频和视频等多种形态的内容,实现了生产效率与质量的双重飞跃,赋能媒体内容生产流程再优化。

近年来,人民日报新媒体不断探索将AI等新技术运用在内容生产与传播各环节,实现优质内容与先进技术的融通。如“人民日报创作大脑AI+”,为采编团队提供集智能化、场景化、自动化于一体的全新工作模式平台。通过这些工具,媒体创作者可以大幅度减少重复和琐碎的人工劳动,专注于报道和内容创新创意本身。“人民日报创作大脑AI+”集纳近20款智能图片、音视频处理工具,可及时制作、快速生成多模态新媒体产品,在不同平台分发,从而一站式完成采访、拍摄、直播、剪辑、发布等全流程工作;全息采录眼镜功能支持实时人脸识别、AI语音互动、实时直播流发起等多种功能,助力全媒体记者智能采编“一镜工作到底”。

AI赋能主流媒体创作能力,拓宽融媒体产品的多元化呈现空间。AI不仅在内容产出效率和规模上爆发出生产力,而且通过同时输出图片、文字、视频、音频等全媒体内容,做到多种形态融合,为融媒体产品的多元化表达和创新性呈现提供深度支持,提升用户的时空体验与感官体验。

全国两会期间,人民日报新媒体推出《与你有关!AI微缩景观看2024民生举措》《AI共创大片 | 江山如此多娇》《AI绘画版灯火里的中国》等AI辅助内容生产的融媒体产品,在新媒体产品的智能化辅助工具和智能化生产上寻求突破,通过文生视频、图生视频、AI特效等多元技术路径丰富融媒体产品形态。《AI共创大片 | 江山如此多娇》是人民日报新媒体又一次拥抱新技术新业态的生动实践。该产品联动国内AI技术团队,引入当下国内自研的AI大模型,采用“内部创意头脑风暴+外部资源优势合作”的产品策划制作模式,利用AIGC技术生成上百个视频素材版本,完成微视频部分画面制作,这些丰富的多元化场景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实景画面的有益补充,国潮动画风格丰富了画面表达和视觉体验,更有想象力、穿透力、感染力。

《AI绘画版灯火里的中国》截图。

AI助力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

结合近年来的新媒体工作实践,我们认为,未来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主流媒体加强智能升级,打造新型传播平台,其中要处理好三个关键问题。

坚持重视AI发展新趋势,推动技术创新。从 PC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再到智能互联网,信息技术演进的速度越来越快。技术推动媒介形态改变,深刻影响信息传播方式、舆论生成方式。实践表明,技术创新是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AI技术是媒体向纵深融合、从“移动+”走向“智能+”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也影响着下一轮深度融合的路径和方向选择,加速AI技术在媒体领域的应用落地是大势所趋。

AI是引领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对于主流媒体而言,AI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如果不能在AI的发展浪潮中顺势而为、借势发力,很可能会在内容和话语权上遭遇“降维打击”;对于AI而言,赋能新闻媒体传播则意味着跨学科、跨领域的创新合作。

主流媒体要智能化升级,必须用AI技术驱动融合、撬动发展,以先进的AI技术为支撑,实现内容与技术共融互通。未来,主流媒体需紧盯AI技术前沿,一方面,通过与高校、商业平台、科研机构合作,运用合作研发、技术转化等手段,快速将通用大模型等先进适用技术为我所用;另一方面,根据业态发展和应用需求,加大垂直领域的自研创新,探索AI赋能主流媒体传播的路径,制作推出更多基于AI技术的新闻报道和产品制作,持续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坚持以内容建设为根本,技术驱动内容。主流媒体是传统优质内容的生产者,内容生产是我们的优势,也是主流媒体的根本。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主流媒体不能单纯进行局部改良、运用AI技术叠加,仍要坚持内容建设为根本,把握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精心打造体现主流价值、兼具创新活力、符合移动传播规律的新媒体内容,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等共融互通,催化融合质变,以内容优势赢得竞争优势。

打造“主流叙事”产品,AI技术能够添薪蓄力,助力生产既有意义也有意思、既有温度又有品质的内容。以《AI共创大片 | 江山如此多娇》为例,该产品在叙事结构上以“江山如此多娇”为核心概念,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出发,以“只要我们坚持道不变、志不改,一以贯之、勠力同心,就一定能够战胜前进中的各种艰难险阻,不断迈向成功的彼岸”为主线进行创作。在不到3分钟的视频里展示一个可亲、可敬、可爱的中国,更加清晰的逻辑、更富张力的情节、更具优势的内容仍然是“核心引擎”。

AI赋能媒体行业,带来的想象空间毋庸置疑,但不能过度依赖智能化的工具理性,影响主流媒体和新闻从业者的价值判断,以免出现误差乃至偏差。以当下火热的大模型为例,虽能生成大量具有影视大片质感的画面,但其生成的内容存在模式固化、不确定性、偏向性明显等问题。如果没有核心主旨、巧妙剧情、精心剪辑,最终只会沦为精美的素材堆砌,过度智能化更容易导致情感温度的缺失和伦理把关的缺位。鉴于此,对于新技术、新应用,需要回归到加强内容建设能力、增强信息服务水平这个根本上来。

坚持厘清技术与内容边界,定义“人机协作”。对主流媒体而言,AIGC为新闻传播的内容生产带来种种助力的同时,也带来了技术、价值、伦理、法律等诸多挑战。综观近年来AI赋能媒体内容生产的实践,我们需要在技术发展的热潮与喧嚣下冷思考,厘清内容与技术的边界,针对AI技术的特点和现有发展水平,做好内容创新,坚持精品意识,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从技术维度分析,随着AI不断强大,AIGC创作的内容逼真程度也前所未有。但同样也存在“机器幻觉”“数据污染”等风险。比如,当下借助AI技术形成的灰色地带和产业,加剧虚假信息、谣言的产生与传播。在这种情况下,主流媒体运用AI进行内容生产,很可能面临各种知识产权、信息偏差乃至新闻伦理方面的困扰,需要建立起有效“防火墙”,尤其是善于利用现有的反向识别模型和有针对性的鉴真技术,甄别有害信息、虚假信息,消除风险隐患。

从价值维度分析,“人机协作”中居于主导地位的仍然是人,AI作为工具不能替代人的审核。随着AI技术不断深化发展,AI生成海量内容,将导致审核工作任务指数级增长,媒介边界进一步被打破,强化主体责任,加强内容把关,形成AI应用伦理与规范越来越重要。保持新媒体产品的创新活力,并严守内容导向的底线和红线,关键就是建立规则和标准。比如,“AI生成的内容必须进行标注,确保用户知情”“使用AI生成的内容,必须由人工进行审核才可发布”等。

结  语

面对日新月异的AI技术浪潮,主流媒体要重视、追踪AI技术的发展趋势,为媒体融合探索更多创新路径。与此同时,要厘清内容与技术的边界,让技术为内容服务,以此通过媒体融合和智能升级的手段,不断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扩大主流核心价值的影响力版图。(作者梁昌杰系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客户端运营一室主编,曹磊系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战略规划室主编,王坎系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客户端运营一室副主编,尚丹系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运营一室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