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2期卷首语-心中有人民 报业有未来
报业有没有未来?报业的未来在哪里?
围绕报务和吸引小读者群体,一些报社创办的小记者通讯社、儿童少年合唱团等,用实践作了最好的回答。
这些被冠以“小”“少”字头,长年性或季节性开展活动的组织机构,成了实际上的市民协会的一部分,既有时代特色,又有利于促进少年儿童快乐学习、健康成长,这些活动或项目,融知识性公益性趣味性于一体,形式多样,寓教于乐,丰富了少年儿童的课外生活,深受家长和孩子的喜爱,不仅社会效益好,经济收益也不赖,有的还得到了上级党政部门的肯定嘉奖和鼓励支持。
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活动让传统报纸再次赢得了新的市场份额,能成为“奢侈”的刚需消费品被主动接受而顺利走进更多的家庭和群众生活,尤其是让无数小读者能从小养成读报、用报的生活学习习惯,增强了报纸媒体的凝聚力和影响力,从而不仅为报纸稳住发行基本盘起到重要的作用,也为报纸培植了大量未来的作者和用户,对确保报纸品牌和介质生存经久不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在为这些媒体经营者创新之举点赞叫好之余,也能真切地感受到这类活动长期坚持开展下去对当地青少年教育和市民素质提升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和显著功效。
然而,站在更高的层面来看我们正在从事的这项工作,不难发现:媒体过往在培植这方面市场时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其实是远远不够的,在争取政府政策支持扶植与引进社会资源对接、依靠社会力量发展等领域,还可以有更大的作为和拓展空间。
媒体的品牌号召力,媒体的协同营销力、资源转换能力一旦得到进一步释放和较好的发挥,对社会各个层面的穿透力影响力是非常巨大的,因此,需要我们在已有的发明创造基础上,提高站位,开拓视野,不断有新的创造发明和突破突围,比如找到令读者为难看急的痛点难点,急他们所急,想他们所想,对“小记者”之外的服务范围加以延伸,有针对性的创办少年科学社、少年文学社、少年书画院、少年摄影团、少年棋社(院)、少年艺术团等等,尽可能提供更贴心周到的服务。
同行间同业内的学习交流,能够帮助我们加快对新鲜事物的认知,多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对策,相互取长补短,从而实现媒体以更加稳健的高质量服务去推动客户和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报人心中有读者和人民,报业就一定能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